大理州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 走出非遗保护特色之路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是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州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民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注重将非遗与文旅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走出了非遗保护的特色之路。

实践“非遗+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大理州非常重视非遗与未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多的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探索“非遗+精准扶贫”的路子。以手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建成非遗工坊(传承作坊)37个;开展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以“公司+学员+工坊”的形式,培训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实现非遗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对接融合。大理市周城村有白族扎染体验作坊15家,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带动就业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

升级“非遗+旅游”,深化文旅融合。以“非遗+景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民宿”融合模式,推出剑川木雕厂等非遗主题观光工厂,探索非遗活化利用。同时,积极拓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外延,将一些非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乡村纳入“非遗+旅游”的“融点”测试中,建设了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带动示范点及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

探索“非遗+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将非遗与产业、非遗与高校、非遗与传承人有机结合,研发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剑川黑陶等知名非遗品牌,将传统工艺的学术研究、传承发展与创新实践三者融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剑川木雕艺术小镇、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喜洲白族特色小镇和周城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等非遗特色小镇和非遗村建设初见成效。鹤庆银器产业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产值达26亿元,网络销售超过1亿元;剑川木雕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4.3亿元,带动23000余人就业。

通讯员 张爱华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