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推送,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作的宣传片《哈尼铓鼓舞》《建水小调》正在参与“非遗纪录片展映周”海外展映,生动对外宣传推介红河州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
(《哈尼铓鼓舞》李卿荣 摄)
(《哈尼铓鼓舞》建水文旅 供图)
哈尼铓鼓舞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材于田间劳作的舞蹈动作,体现了哈尼人民勤劳勇敢、淳朴豪迈的性格。建水小调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发展成为一种彝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民间传统艺术。
(《建水小调》何锦 摄)
(《建水小调》以歌会友 何锦 摄)
“非遗纪录片展映周”由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是2022“丝绸之路”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系列活动之一,将推动相关主题纪录片通过海外使领馆、文化中心平台、中国联合展台网站和相关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等平台播出。
了解多一点:
国家级非遗项目 | 哈尼铓鼓舞
铓鼓舞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部龙岔河山区,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啊玛熬”中表演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舞蹈历史极其悠久,起源于哈尼先民远古的狩猎和村社祭祀活动。后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经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内容丰富、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舞蹈艺术。作为红河地区哈尼族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铓鼓舞有着极高的历史、民俗、艺术价值。
(识别二维码 观看《哈尼铓鼓舞》纪录片)
省级非遗项目 | 建水小调
建水小调,民间俗称“小调子”或“调子”,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曲江、李浩寨等10个乡镇的彝汉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建水小调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初期,以汉族小调为母体,后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彝汉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识别二维码 观看《建水小调》纪录片)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
资料来源: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 童文文 龚怡丹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