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朋友 来打歌吧!

永平傈僳族打歌

酒过三巡,宾客雅兴

借来笙箫以奏乐

燃起篝火来伴舞

欢快的脚步,泛红的脸颊

此刻

没有要等待的人

也不去想烦心的事

只管尽情跳舞

放声歌唱

来吧朋友,来打歌吧!

打歌,是一种民间自娱性的舞蹈,它以葫芦丝、笛子或三弦等乐器伴奏,人们载歌载舞,欢快且随意。打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各种与其有关的故事传说,在各地皆有流传。

在永平的山区,有傈僳族世居于此,打跳是傈僳人民喜爱的活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宁可食无肉,也不可无歌舞”,打跳几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语言”。

和大多数傈僳族人一样,丁建祥从小热爱乐器和歌舞,那时的他还是个放羊娃,如果草地上起风的话,牧童的笛声便会飘入山谷中回响。侄子丁绍荣今天来到家中拜访,他们不仅是叔侄,更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

傈僳族打歌需要乐器伴奏,常见以芦笙和起奔为主。芦笙为簧管乐器,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声调古朴悠扬、节奏明快,自古以来就是搭配舞蹈的乐器。起奔是傈僳语的音译,它是傈僳族独有的四弦琴,起奔形似琵琶,音色清脆,是傈僳族打歌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弦乐和管乐,两种不易融合的音色混合造成特殊的效果,这是一种独妙的乐器组合。

有了伴奏,若想加入到打歌的集体中去,还需要掌握几种入门的脚步。相传傈僳族的先辈在打歌的过程当中,灵感如泉涌,创造了七十种之多的脚步,这些脚步大都由简入繁,做好基本功的练习很重要。

打歌时,乐手不拘一格,随性演奏曲调,不同的调子对应不同的舞步,与其蹑手蹑脚地扭捏,不如抱着对下一曲的期待,尽情舞动吧。

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体舞,男女围成一圈,舞蹈步子按圆圈来进行,伴奏可在中间,也可以随之共舞。舞蹈的内容根据伴奏而定,采用节奏较为舒缓的两步或者三步,则可以兼顾体能,将打歌愉快地进行下去。

傈僳族打歌的时间和场合大多在节日或恰逢喜事,因此打歌的情绪多热烈欢快。打歌的音乐都是热情奔放、粗犷有力的,表现了傈僳族人民开朗大方、豪放不羁的性格。旋律不做过多的修饰,经常一字对一音,它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意。

打歌是一种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年轻人参加打歌时,总是收拾整齐,姑娘们更要穿上鲜艳的服饰,特意打扮一番。傈僳族打歌除了是一项娱乐活动之外,其内容还与民族的信仰崇拜有关,反映劳动生产方面的内容也比比皆是。

山下的传习所,是丁家叔侄经常组织队员们活动的地方。虽然打歌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难入门,但是如果能有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就会有更好的效果。丁建祥乐意成为这样的讲解员,他努力想找回那些曾经热情洋溢并且欢快优美的舞步。

《相识调》是搭配十二步的曲子,跳跃欢快的节拍,人们脸上的微笑,都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相逢何必曾相识”,既然相遇便是一种缘分,不必在乎从前是否认识。

来源 “ 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