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文明、承载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近年来,澜沧县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作为依法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根本遵循,统筹规划、谋求创新、积极作为,一批批重点文物得到及时抢救保护,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加强,让“活起来”的文物更好地讲述澜沧故事。
统筹规划,盘活文物
为加强澜沧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澜沧县文物事业健康发展,澜沧县建立了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澜沧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打击文物犯罪、遏制文物行政违法行为、加强文物保护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促进部门、地方政府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澜沧县对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进一步摸清县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截至目前,澜沧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
谋求创新,讲好故事
通过修缮保护旧址遗迹、整理编撰红色故事、配套完善提升项目、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澜沧县把红色地标变成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实景”课堂。近年来,澜沧县先后投入资金原样修复“宁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旧址”,并进行红色文化展览布展;修缮“解放澜沧募乃战斗总指挥部遗址”,建立集展览、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东主书院”;对“澜沧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搬迁,新址占地面积39960平方米,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了澜沧县红色文化资源。
澜沧县各级党组织纷纷到各个“红色地标”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讲授红色微党课、唱响红色歌曲。各地游客在游玩中了解澜沧历史,聆听澜沧故事,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历史深植内心。澜沧县精心打造的红色路线,满足了澜沧县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教育后人、凝聚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成为了各族人民缅怀先烈、传承红色血脉的精神高地,为更好地传承好“红色家谱”、交接好“精神资产”、呵护好“红色基因”提供了广阔空间。
积极作为,传播文化
文物保护利用是立足于文物保护工作基础上的角度再延伸和空间再拓展,澜沧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带动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为了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到最基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火灾防范意识,筑牢安全防线,澜沧县通过宣传、文旅、消防等部门协调配合,普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知识,强化村民消防安全意识。2021年以来,澜沧县在景迈山、糯福乡等地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培训16期,培训1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500余份,全县传统村落、文物建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让“活起来”的文物持续讲好澜沧故事。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李娅春 罗娜 文
澜沧县博物馆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