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糕点传统制作技艺,2020年2月列入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糕点爱好者对西点如数家珍,却不知自家的“非点”——非遗糕点是多么的入口难忘。吃过广南月牙婆月饼的人会一直记得皮酥肉香、入口松化的口感。包括“月牙婆”系列月饼、山茶油系列饼、三七茎叶花系列饼,以及狮子糕、沙糕、蒸糕、三角饼等的广南糕点传统制作技艺,是广南壮族先民独创而又与外来技艺相互融合的产物。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中秋节、过新年等民间传统节日,广南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糕点,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侬氏土司“三滴水”长席迎宾待客。《广南府志》载:康熙、乾隆年间,糕点业在滇省广南府城(现莲城)兴起,至民国年间,县城知名糕点业有北街蒙逊治家的桂馨斋,其生产的三角饼、蛋糕、月饼等10余种糕点,由于香酥可口、质量上乘,深受顾客青睐。随后,又有严正寿家的异香斋、蒙劲功家的美源号生产的破酥包子、筒筒饼、云片糕、月饼等20余个糕点品种各具特色,产品远销外地,现已有近百年历史。
广南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以整个生产过程(工序)贯穿“手工”而得名。从最初的种(养)原料、馅料配制、成型到烘烤阶段,全过程纯手工操作,主料辅料均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成分,内涵“原始、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经过不断改进制作技艺和方法,并融合外来糕点生产技术,广南传统糕点生产技艺从纯本地工艺发展到与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相互融合,从单一的小家庭作坊生产发展到社会化生产。完整传承下来的生产技艺,展示了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
壮乡广南是以土著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文化以句町王室特色为主,相辅与中原文化和其它外来文化相融合渗透的特点,体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格局。广南糕点生产历史记录了当地民族的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物产特点,记载了广南加工业的发展历史,对研究广南社会发展史、加工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整理 缪欢
来源 文山州非遗中心
编辑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