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

大理地区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以鹤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最具代表性,主要流传于鹤庆县六合乡灵地村、纸厂村和松桂镇龙珠村、西甸、东坡、勤劳等村,由于近几年传统造纸市场的萎缩,逐渐集中在龙珠漾弓河两岸。鹤庆传统手工造纸曾有“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绵纸誉西南”的赞誉。

2009年8月

传统手工造纸技艺

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扩展项目)

鹤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历史

鹤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1956年在大理凤仪北汤天村法藏寺发现的佛教经书和董氏宗祠发现的部分经卷《护国司南抄》等均是用鹤庆白绵纸抄写。大理州博物馆保存的佛图塔出土的经卷《大通方广经》背面有“玄化寺内造镇”的字样,而玄化寺是鹤庆境内最早最大的寺院(后毁于兵火)。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药也是用鹤庆白绵纸包裹。

元延佑五年(1318年)中庆路(今昆明)报国寺(又名双塔寺)主持自周,用鹤庆白绵纸印制经卷《佛名宝忏》。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记载:清末鹤庆是云南最大的白绵纸产地,云南的《滇系》《滇志》、光绪年间《鹤庆州志》等均用鹤庆白绵纸刊印。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造纸作坊已遍及鹤庆全境,年产白绵纸2000余驮、竹麻纸3000余驮,可见当时鹤庆造纸技术的辉煌。

鹤庆手工纸分类及造纸工序

分类

鹤庆手工纸分白绵纸和竹麻纸两种。

白绵纸以构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因纸白如棉而得名。鹤庆产的白棉纸薄如蝉翼、韧似锦绫、纸质细腻薄厚均匀、质软防蛀、吸水性强,是书写契约、抄写经书的上好用纸。

竹麻纸俗称“土纸”,用竹麻为主要原料制作,有粗细两种。细纸薄而透明、吸墨性能好、柔软不易老化,主要用于拓印木刻年画、甲马、描绘刺绣的花样;粗纸主要用于习字或作烧纸用。

工序

鹤庆传统手工造纸主要分为取料、浸泡、蒸煮、漂洗、去皮、碱化、二次蒸煮、去碱、打浆、稀释、兑浆加滑水、抄纸、榨水、贴纸、烘干、包装16道工序。

白绵纸制作工艺流程

01

加工制作白绵纸时,通常将构树皮贮藏一段时间后,将其一头成把放在清水河床中浸泡8-10天(冬季浸泡时间则加一倍),待构树皮充分发酵、软化后取出晾至半干,拌入石灰粉后放入蒸窖中用柴火持续热蒸3天后取出,再重置河水中浸泡以去掉石灰,隔天翻整一次,约反复10次,时间20天左右。

02

然后在河水中反复搓揉去掉外黑皮并续泡2-3天后捞出去掉水分,加水拌入草木灶灰在蒸窖中续蒸2-3天进行二次蒸煮。二次蒸煮后,浸泡2天漂净灶灰拧干,置入脚碓用人力舂成细的茸纸筋并放入泡浆池稀释。

03

接着是兑浆加滑水,用特制的帘子(菖蒲科线状植物)放在竹木制的抄纸架上,荡入纸浆池中充分搅动纸浆,抄出均匀的一层植物纤维,转手反扣在压榨架上,重复500次为一个单元,即500张。

04

随后将抄好的纸摞自然沥水一天后,用木磙和篾绳、麻绳制成榨架,再用五尺杆子用人力将纸摞中的水分压榨出八九分,将纸摞分张用毛刷错位均匀地裱贴在烘烤房的平整立壁上,在烘干房内生火加热,1-2日后即干透。

05

最后将烘烤房内烘干的纸按一定的规格数量打包成捆,以便运输。

鹤庆传统手工造纸

一种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

每村都有几家

另一种是几家联合起来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相对固定的作坊生产销售

拥有自己的传承体系

根据目前掌握资料不完全统计,六合乡有造纸户85户,从业人员200多人;松桂镇龙珠村各纸坊从业人员250多人,其中有12家生产作坊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为保护鹤庆传统手工造纸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技艺,先后公布命名了一批省级、州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传习所,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这一濒危的传统技艺焕发了生机。

来源 “大理非遗”微信公众号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