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隆重表彰近5年来在各项公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会上,丽江市公安机关共有2个集体、3名个人受到表彰。其中,宁蒗县公安局民警刘德才被表彰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刘德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5月生,2011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宁蒗县公安局西布河派出所所长、四级警长。
自穿上警察制服那一天起,刘德才就一直扎根基层,先后在西川、西布河等派出所工作。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对群众悉心关怀,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他主动学习民族语言文化,以既坚守法律法规又兼顾民风民俗的工作方式,得到了辖区群众的广泛拥护。
因工作成绩突出,刘德才同志历年来被市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县公安局嘉奖3次。2020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同年,被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评选为“云南省第五届百姓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记个人一等功1次。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刘德才被云南省委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他是全市政法干警身边的榜样
现年35岁的刘德才出生于宁蒗县新营盘乡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自幼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成长,有幸进入学校读书,因此他从小就刻苦努力并顺利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怀着感恩之情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一神圣的职业,立志回报社会、服务人民。工作以来,与无数共产党员一样,刘德才执着坚定信念,践行党性理念,脚踏家乡热土、心中装有百姓,用汗水和辛勤付出,书写着平安和谐宁蒗的华章。从社区民警到派出所长,他一直在偏远山区派出所默默奉献。他刻苦钻研,在实践的磨练中,成长为宁蒗县公安局的业务骨干。他参与破获过上百起大大小小的案件,查获近百名吸毒人员,调解各类民事纠纷近千起。工作中,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用诚诚恳恳的办事态度、扎扎实实的干事热情、清清廉廉的为人风范、公道正派的高尚品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赢得了上级领导及同事们的肯定,11年来,他做到了纪律作风“零违纪”,执法办案“零投诉”,服务群众“零距离”。
为大力宣传近年来全市政法系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扎实有效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2021年3月31日下午,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英模事迹报告会在丽江市公安局举行。刘德才的先进事迹第一次在报告会上公开宣讲,并在全市政法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刘德才同志一心为民孺子牛、攻坚克难拓荒牛、吃苦耐劳老黄牛的精神,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使全市政法干警深受感染,他在援汉期间的英雄壮举使人热泪盈眶。全市政法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热潮。在整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刘德才的先进典型事迹,使全市政法干警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赶有方向。
他是彝乡群众的好“求博”(彝语:朋友)
在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总数80%的宁蒗县,“汉嘎”(彝语,汉族的意思)刘德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2011年,刚参加公安工作的刘德才,带着满腔赤诚来到了西川派出所。西川乡辖区共有常住人口一万六千余人,其中彝族同胞占辖区总人口的94%,当地群众以彝语为主要交流语言,部分群众甚至不通晓汉语,是典型的偏远少数民族聚居高寒山区。初到西川派出所工作时,由于语言不通,每当和同事们去走访群众,大多数时间刘德才只能尴尬的站在一旁插不上话;偶尔说上两句,等对方露出尴尬的笑容时,他才明白大家的“话题”早已更改了。这种现实版的“鸡同鸭讲”,在闹出不少笑话的同时,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想要老百姓接受我,必须先融入这里,我一定要学会彝语。”不服输的刘德才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从那以后,刘德才请彝族同事当老师,像记英语单词那般,一词一句的默背,等到自我感觉“学成”了,他便主动提出到汉语普及度相对高的村子宣讲法律知识。有些时候,讲得不标准,一些群众还会给他指出来“刘警官,你这句彝语讲错了。”刘德才总是一边道谢,一边暗暗记下,再也没有犯过相同的错误。慢慢的,老百姓们都知道,派出所里来了一位学彝语的汉族警官。
从一开始的心里默记,到初学时的忐忑交流,再到后来的双语随意切换,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刘德才不仅精通了日常彝语,更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许多彝族谚语和彝家典故,更是将这些彝族传统道理与现代法律相融合,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们说话办事,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2018年6月的一天,刘德才在摸排走访中得知,因为一对夫妻俩的婚姻纠纷,原本有着姻亲关系的两个彝族家族相互间出现了摩擦,若处置不妥善,极易造成事态进一步升级恶化。为了妥善处置这一矛盾纠纷,刘德才先后多次拜访两个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反复开展思想工作,努力通过法律方式解决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刘德才终于将双方当事人集中到了派出所,在调解的过程中,刘德才从两个家族的渊源一直讲到现代法律,引用彝家典故,在尊重群众民族习俗的前提下阐明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得到了两个家族的认可,成功将双方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如今,刘德才和当地的老百姓们已经能流畅的交流并深深的融入了他们,每逢村里的老人腿脚不方便,他第一时间为他们上门办证服务,每逢孩子们放假、外出打工的人员回乡过节之际,他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开通绿色通道24小时提供户籍业务办理等服务,哪个村发生点邻里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化解,为了办理身份证的人像能够一次性通过,避免老百姓往返跑,他甚至学会了给老人梳头发、自备纸巾为长途赶路而来的群众擦去脸上的汗渍。群众们都把他视为可靠的“求博”,每当他走村入户时,总是听到群众们一声声亲切的彝语招呼声:“阿才,去我家坐一坐。”“阿才,喝杯开水再走……”
他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
“我的双脚曾踏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望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刘德才的目光坚定而又充满温情。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期间,为了有效消除辖区枪爆安全隐患,大力推进扫黑除恶宣传工作,确保辖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西川派出所决定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那时,分散在西川乡4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的4500余户居民中,近50%的居民家中还没有通公路。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警力缺的现状,刘德才主动请缨,独自包揽了“村村进、户户讲”的宣传发动工作。
在前往大山深处进行集中宣传的一个多月里,刘德才每天背着水和干粮,独自一人翻山越岭、徒步前行,走坏了2双运动鞋、走掉了10斤肉,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2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夜晚便到就近的群众家中借宿一宿,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与群众签订责任书7000余份,受教群众达万余人次;在他的不懈努力与耐心劝说下,群众主动上交相关枪爆物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西布河派出所任职后,刘德才“以所为家”,带领全所民警、辅警深入每村每户、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熟悉辖区情况、开展法治宣传,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守护平安。他远在丽江的妻子,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支撑着这个所谓的“家”,孩子对父亲的思念,只能寄托在电话上、微信里,有时孩子长达几个月见不到爸爸一面,提起家庭,刘德才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可一旦工作起来,他的眼里就只有老百姓。通过他一年多来的努力,实现了西布河乡全年命案零发生、吸毒人员零新增、亡人交通事故零发生的良好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如果说,敬业奉献,是共产党员的天职所在,那么,捍卫人民利益,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色。正是这一本色,彰显了刘德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一本色,他把党培育他的优良道德情操化为实际行动;正是这一本色,迸发了刘德才大爱无言铸警魂的满清热情;正是这一本色,浸染了刘德才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群众的绚烂画卷。
他是抗“疫”一线的急先锋
2020年春节,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为之却步。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宁蒗县公安局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立即在进出辖区主要路段设立防疫检测点,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位于西川派出所辖区的丽宁路子布河防疫检测点,是丽江方向进入宁蒗县辖区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全县防疫压力最大、危险性最高的检测点。
“您好!请出示相关证件,配合我们做一下体温测量。”在子布河防疫检测点上,刘德才一边敬礼一边熟练的示意过往人员配合检查。为了确保排查“不漏一车、不漏一人”,刘德才和战友们以“白夜班两组制、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模式,连续40余个日夜驻守在检测点上,累计检查车辆2000余辆次、人员3000余人次,护送务工归来人员10余人,为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壁垒。
在丽江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当得知武汉需要支援时,“急先锋”刘德才主动向局党委递交了前往武汉支援的《请战书》。请战书上,他是这样写的:“随时准备奔赴一线、不求回报不论生死!”
2020年2月底,刚刚从一线撤下的刘德才,来不及与家人相聚片刻,便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支援的路途。“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风雨中,这位身着制服的凡人向前一步,展露英雄底色。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危难时刻,前线需要,我必须去。”这是刘德才在登上前往武汉的飞机前,给妻子发的信息。那时候,他两岁的女儿因心脏动脉扩张正在住院治疗,他的妻子正怀着五个月的身孕。
“面对未知的病毒,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恐惧,我也不例外。但疫情肆虐的危难时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能上、敢上、想上!”谈及那段援汉经历,刘德才依旧坚定无比。
爱民之事皆溪流,小溪可成江河;平凡日夜皆细碎,琐碎铸成豪迈。从警十一年,扎根基层十一年,刘德才的从警故事里缺少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但他的从警故事里充满着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承载着一心为民的赤诚,他用平凡而又朴实的坚守,践行了一个党员民警的从警初心和不一样的使命担当。
来源 云南丽江警方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