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南 正当时丨遇见普洱9项国家级非遗,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编者按:普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广博、绚丽多彩。目前,普洱市共有各级非遗名录619项,代表性传承人982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3个,传承基地54个,非遗工坊25家。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普洱文旅特地推出“遇见普洱非遗”专题报道,展示普洱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实践中来。

(拉祜族《牡帕密帕》)

今天

让我们走近

普洱市9项国家级非遗

一起感受

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

拉祜族《牡帕密帕》

流传于澜沧县境内

被誉为拉祜族的“百科全书”

是一部

长篇诗体创世神话


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

叙述造天地日月

造万物和人类

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

生存状况等内容

是历史悠久的拉祜族口述文学精品

《牡帕密帕》

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

或农闲期间说唱

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

2006年5月

《牡帕密帕》被列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拉祜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拉祜族的

代表性民间舞种

流行于澜沧县境内

是经数百代拉祜族群众

以及民间艺人创作、加工、传承的

传统文化遗产


“芦笙舞”有100多个套路

表现了拉祜族原始礼仪

生产生活、模拟动物

和欢乐情绪等内容

是拉祜族精神文化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

拉祜族“芦笙舞”

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

生活在宁洱境内的先民

种茶、贡茶的历史

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随贡茶的历史

经千百年的实践而约定俗成



贡茶传统工艺

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和独特的生产工艺

已成为现代普洱茶工艺研发的根基

为普洱茶品牌的形成

及茶产业的发展

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08年6月

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佤族《司岗里》

是佤族关于解释宇宙万物

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流传于西盟县等佤族地区

“司岗里”

即“从石洞里出来”

(西盟佤族司岗里传说岩画)


(拉木鼓)

《司岗里》

以佤语口耳相传

传唱、背诵等形式一代代流传至今

主要涉及开天辟地

创世造人、遭遇洪水猛兽

建寨定居、发明生产

并进一步迁徙壮大等发展历程

(祭拜“龙摩爷”)


(祭祀古茶树)


2011年5月

佤族《司岗里》

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哈尼族《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是哈尼族非常有代表性的

叙事长诗

广泛流传于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

聚居的所有村落

传承人李世荣(左)在村口传唱《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李光明 摄


传承人张桂芬在采茶时传唱《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李光明 摄




全诗共十章

语言凝炼、歌词通俗、格律固定

故事情节完整

人物形象鲜明

内容涉及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

传承人杨志荣(左)白桂英(右)在传唱《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李光明 摄


传承人(左起)李世荣、胡飞、杨志荣、白桂英、张桂芬在传唱《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李光明 摄



2011年5月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传承人白云昌(左)张桂芬(右)在传唱《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李光明 摄


宣抚司礼仪乐舞

起源于孟连

在土司统治时期

专为孟连宣抚司署的

迎宾、节庆、赶摆、嫁娶等活动

进行演奏


宣抚司礼仪乐舞

不受外来音乐的冲击和影响

原汁原味地保存着

数百年来傣族音乐的基本状貌

具有很强的叙事功能

展示了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1年6月

宣抚司礼仪乐舞

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佤族织锦技艺

广泛流传于西盟县的

佤族村寨之间

与佤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反映了佤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

耕织劳作、宗教习俗等

社会生产活动

是佤族鲜明的文化符号



独特的色彩和纹式

构成了极具民族风情的佤族织锦

展示了一个民族的

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成为佤族重要的

民族文化标识


(传承人展示岳宋风格织锦)



(传承人带自己的女儿学习织布)


2021年6月

“佤族织锦技艺”

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打陀螺

景谷县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

是普洱打陀螺活动

最为普及、文化传统最为深厚

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

素有“陀螺之乡”的美誉


每逢传统节日

都将打陀螺

作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

打陀螺活动

使人体的肢、腰、眼、脑、心等

得到全面锻炼

(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技艺)

(陀螺制作)

2021年6月

打陀螺

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傣族白象、马鹿舞

白象、马鹿舞

在傣语中被称为“嘎朵”

是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的

传统道具舞

每只白象或马鹿

均由两人合作表演


每逢重要节庆

傣族人民都要跳白象、马鹿舞

以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安康

数百年来

傣族白象、马鹿舞

都以傣族同胞社会群体传承

为主要传承方式之一

(白象、马鹿舞传承培训)

2021年6月

傣族白象、马鹿舞

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普洱非遗

是拉祜族的《牡帕密帕》

创世长诗畅叙天地日月、万物众生

是佤族的《司岗里》

亿万年的岁月

千百年的历史

全都“从石洞里出来”

是西盟的佤族织锦

五彩长线织就山川风物

巧手翻飞写成岁月史诗

是孟连的宣抚古乐

舞乐婉转遥想土司故事

一曲终了追忆宣抚胜迹

……

普洱非遗

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

农耕渔猎、日积月累、世代传承的

自然创想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非遗中心、西盟县融媒体中心、党兵、朱正、子涵 供图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