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筑梦香格里拉”
主题征文活动
第五期推送作品来啦~
活动火热进行中
抓紧来投稿ya~
话不多说
快来欣赏正文吧~
打芝坝春晓
——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隆村打芝坝村民小组见闻
洪耀辉
在2018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迪庆州图书馆党支部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将更多的优秀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群众中间,支部党员干部各负其责,从一月下旬以来,以分组分片的方式,送图书、报刊、电子图书进军营、警营、农家书屋,深入基层农村送春联,发放十九大宣传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政策法规文本,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开展联谊座谈交流。所到之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浓浓的书香味,全民阅读书香进万家系列活动,正在成为新时期新农村的新引领,文化扶贫在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路上,成为农村老百姓的新诉求,越来越受到他们的肯定和欢迎。
品书香 春意融
在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隆村打芝坝一组“夕阳红农家书屋”的院坝里,闻讯而来的村两委班子、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退离休党员干部和当地村民,大家七手八脚帮忙搬运书籍,摆放对联,然后饶有兴致地挑选着自己喜爱的春联,细心翻阅着图书馆赠送的近700册去年的过刊杂志。
退休干部杨育才老师坐在凳子上,专注地看阅着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兴奋地说:“现在有了这些法律法规,开展起工作来就更加规范更加有保障了,作为一名爱读书的人,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今天看到送来这么多的图书,我们就闲不住了!”
“时下农村人读书的风气慢慢在改变,我们都是农家书屋里的常客,有和永胜阿老这样的热心人,在村子里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打心眼里敬重他,他不求什么回报,多年来心甘情愿地为村民传播知识,这是一种正气,也是村子里的福气,难能可贵!所以平时间自己除了在这里读书看报,也没有闲着手中的笔,有了一些心得和灵感,就喜欢写写画画,闲情逸趣,修身养性嘛!”他一下子拉开了话匣子。
王永春是打芝坝二组的妇女组长,现年64岁,傈僳族,精神抖擞,一脸灿烂。她乐呵呵地说:“我们村里的老党员、退离休干部,还有协会成员、支委班子,已经变成‘农闲学习班’了。我们文化水平不高,闲时八下就是喜欢看书。今天借了一本《中国中医药宝典秘籍》,得好好学学,村子的田边地头和山上到处都是中草药,多年来的家传偏方扎实管火,有了这些知识充充电,小病小痛就不用再折腾了!”
打芝坝村支部书记石茂昌高兴地说道:“她可称得上是我们村组的‘赤脚医生’了,草药配得很好,平时间又爱看书学习,在村子里是妇女骨干带头人,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对年轻人是一种鞭策和动力。”
“说实话,和永胜阿老的农家书屋,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和阵地堡垒作用,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场所,老百姓喜欢看科技、农村百事通、致富经等方面的书籍,这里的书籍种类比较多,学生娃娃一放假,这里就更热闹了。” 石茂昌意犹未尽地说。
金江镇文化站站长张立国细心地翻看着《中国书法》杂志,他一脸兴奋:“能在乡村看到这样的好书,太难得了!和阿老一大把年纪,但确实是一位感恩知足和做实事的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扬和学习,如果全州能有更多像他这样的农家书屋,全民阅读、书香香格里拉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兴隆村支部书记和丽生,是一位纳西族后生,年轻干练实诚,他来自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从2017年7月调到兴隆村还不到一年,但对村情却了如指掌,心中有底有数。他说:“我的老家在江对面,祖祖辈辈一衣带水,来往密切,自从通了江桥,两地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了火花,各种文化活动不仅让我们凝聚在一起,也进一步增进了大家的友谊和团结,更重要的是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大家相互观摩学习交流,借鉴经验的机会更多了,村两委、党员干部群众与驻村工作队之间的凝聚力更强了,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也更宽了,信心更足了。”
“和阿老的书屋百闻不如一见,有这样的老党员老同志始终如一坚持理想信念,不求报酬,尽心尽力尽情地坚守做一件事情,实在令人敬佩!今天我们村委会班子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员,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建议,一看到今天这样热闹的场景,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和丽生由衷地说。
扶贫工作队员李永珍说道:“和永胜阿老的书屋就是一块活学活用的阵地,他就像一面镜子,对村里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人,无疑是鲜活的教材。”
和永胜兴致高昂地说:“打芝坝三组的陈绍增是最爱看书呢人,他家离这里比较远些,每次来借书都开着手扶拖拉机来拉书。嘿嘿,我还得向他学习!”
他随即拿出打印好的一首《不忘初心》的诗稿请我们过目品评,不免心中一震,摘录编辑一二如下:
从石人对石鼓的地方
到古巨津州的东岸
有一块一衣带水的圣地
居住着七个民族兄弟姐妹
他们勤劳俭朴,勇敢顽强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金江
七十年前,这里一片荒凉
黑暗的阴霾笼罩着四方
沿江隔河奔跑着凶狠的豺狼
绝大多数穷人衣不遮体,四处逃荒
穷兄弟们,盼着东方出太阳
……
据老人们说,是属耗子年的四月
从石鼓渡过来一队“天兵”
他们一路走一路宣传
“老乡,我们是穷人的队伍
不要怕,不要惊慌
我们是让穷苦人民得解放”
他们打土豪劣绅,把粮食分给贫民
把主张写在墙上
军民鱼水情,日子比树叶长
革命的火种,已经深深播撒在
金江火红的土地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金江人民啊!挣扎在黎明前的黑暗
天天盼星星,盼月亮
……
一九四九年
盼来了救星——共产党
创特区,建武装
清匪特,反恶霸
革命的火焰,烧红了金江
从此,金江人民得解放
从特区政府到区到公社再到乡(镇)
时光走过了六十八年
不停的更替,不停的发展
不停地改变。一代代共产党人
前赴后继,不忘初心
把欢乐和幸福播种在人民心上
……
如今,金江虽初步脱贫
但离小康,还有一段里程
我们以党员的名义庄严宣誓
牢记总书记的教导,紧跟党中央
遵循十九大精神,奋蹄扬鞭
不忘初心,决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们的金江建设成人间天堂
和永胜阿老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乐所为。一位农村老党员用平实的行动,为坚守乡村文化阵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不遗余力,默默地努力着、奉献着、守望着,坚定信念,把爱国爱家的情怀,倾注在卷帙浩繁的书海里,为山村的万家灯火送去缕缕书香。门两旁由自己书写的 “坚守精神家园,巩固文化阵地”的对联,就是他所有的内涵和最好的诠释。
话桑梓 绘蓝图
打芝坝村民小组是兴隆村12个村民小组之一,由3个组组成,主要以纳西族、汉族、白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为主。国土面积21平方公里,全组共有208户,810人,几乎占了兴隆村700多农户2500多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有贫困户24户,75人。全村党支部5个,党员106名党员,打芝坝支部就有党员32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
这里驻地海拔1872米,年平均气温14.3摄氏度,年降水量609.3毫米。共有耕地2079.4亩,人均耕地2.8亩,集体林地26250亩,经济林果地250亩。赫赫有名的优质野生菌——黑木耳的出产地,就在打芝坝。至今拥有3300余亩的野生黑木耳栎树林,平均每户每年有三个长约20米的木耳架,木耳树干第一年产白参,第二、三年产黑木耳。平均每三架生产的白参、木耳,每年能够增收6000余元,每年为打芝坝片区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涉及村里200多农户。
打芝坝支部班子成员借助片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带动整个片区的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春节期间,由打芝坝支部牵头,三个小组长、妇女组长全力以赴,组织举办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活动,片区内的党员群众以及周边村民一呼百应,以组为单位,将大家耳熟能详、健康向上、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用相声、小品、山歌、舞蹈等形式,在露天舞台一展风采,千人聚会,欢声笑语,撼动金沙。从2017年4月起,打芝坝支部和老协会每天晚上7点到10点之间,如果没有特殊天气状况,在支部活动室篮球场上,就会如期组织两个大型广场舞,近百名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党员固定活动日,如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清理支部片区公路两旁垃圾,带动群众清扫村组道路,已经形成常态化。在每年汛期,打芝坝支部党员带头到兴隆河取水口两公里以内的塌方滑坡处,清淤出土,加固沟堤,有力保障了打芝坝片区的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在关键时刻,党员冲在前头;在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党员站了出来;哪怕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打芝坝支部党员干部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和丽生说,全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田排灌设施较差,农业投入资金不足。
打芝坝支部书记石茂昌这样说道:“每年如期举行春节文娱活动,每天晚上开展村民广场舞,极大丰富了村民农闲时节的精神文化生活。党支部每位成员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家任劳任怨,各个支委各负其责,现在开展活动已经扭成了一股绳。”
王永春大妈高兴地说:“过去没有活动场地,还要搭建舞戏台,费时费工又费力,现在建起了标准的篮球场,我们支委几个提前带头把场地组织好,保证每晚上不塌地可以跳广场舞。如果哪家举办红事,就把场地借出去。”
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带头提前做好电源、音响调试,广场整洁,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和永胜、石显昌、石茂春、王永春几个老党员不厌其烦,一如既往的坚守坚持,赞不绝口。但各位都相互谦虚礼让,认为都是分内之事,不值一提。如今,村里的老龄协会成员发展到近百人,他们在村级文化活动建设中,功不可没。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欢快动人的广场舞,沸腾了美丽的金沙江畔。
一谈起村集体经济建设,大家浑身都来了劲。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和丽生充满信心地说,随着总支党员联建联创工作的开展,贫困群众的思想觉悟意识不断提高,从“等靠要”向“争创干”迈进。村委会立足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确定了全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畜牧业,药材和蚕桑、烤烟、黑木耳等特色产业,以此推动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打芝坝村支书石茂昌说:“在打芝坝村民小组,野生黑木耳林如今有了知名度,市场价格一路上升。村里每家平均有3架木耳架,加上白参收入,年户均收入可达6000元。”王永春大妈说:“黑木耳的生长周期在三年时间,新架子搭好后,第一年就会长出白参,第二三年是木耳的旺季,品质品相好产量高,最后还会长出一种菌子,当地人叫它‘八担柴’,新鲜炒吃就是鸡肉味,但数量和产量都不高,我们也没有卖过价钱。”
望着金沙江畔的田园村庄,青松绿树掩映的山上人家,和丽生书记说他有一个一直沉在心底的思路,就是以“党支部+”的方式,引进云药鲁甸集团,在村里建分公司,采取支部带头示范,利用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因势利导,开展百合、魔芋等种植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到目前,在打芝坝三组种植烤烟400亩,收益不错;在高峰、瓦窑坪村民小组,种植了白术、秦艽、蜈蚣其、百合等200亩,特别是在高峰村民小组,以支部为堡垒,从2012-2013年间,种植了300亩冬桃,涉及48户农户,产量和效益日益显现,贫困户又增加了新的收入渠道。
和书记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立足打芝坝沿江千亩野生黑木耳林天然屏障,借助高新科技,以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社方式,不断拓展和提升野生黑木耳品牌效应,增加附加值,受益更多的当地老百姓。
金沙如练,田园春风,盼望着幸福祥和的日子,大家的心里暖融融的。
来源 迪庆州总工会责编 童文文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