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6月11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云南美术馆、云南省文化馆、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2022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系列活动在云南美术馆启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澄出席活动并讲话,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非遗工作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风采。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经过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贡献了绚烂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标识、最富魅力的符号、最为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南文化和旅游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社会、体现当代价值,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杨澄表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广泛挖掘和宣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实践,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营造全民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
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文化根脉。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各项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绽放迷人光彩。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永才说:“近年来,我兢兢业业从事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传承,从家庭作坊到在官渡古镇开馆授徒,已经走过了14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我们传承人的关心支持,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未来,我将把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好,让徒弟们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让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娜倮说:“近年来,我们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保护、传承、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引领群众通过‘唱歌跳舞’实现了脱贫致富。未来,我们还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发展,打造‘民族文化+互联网’产业链,打造一批乡土特色为主题的精品,让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活动主题,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除在主会场举办的展演展示活动以外,还将组织举办“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线上活动,开展首届“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以及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示活动,展示非遗的价值与魅力,反映非遗保护成果及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映的场景面貌,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航 文杨洪文 邓斌 图责编 代汪媛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