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6月10日-12日,普洱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系列活动走进普洱学院、思茅区红旗广场、普洱职业教育中心等地,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化盛宴精彩纷呈,非遗集市备受欢迎

6月11日,普洱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思茅区红旗广场启幕。活动现场分为普洱非遗客厅、非遗集市、中国·普洱咖啡会客厅、入也集市和车尾箱小吃/文创5个场地,通过开展非遗歌舞乐现场展演、传承人现场展示、互动体验、普洱文旅街区·城市露营等活动,让观众在享受美、观赏美的同时,跳出“传统”思维,从“创新”中看见普洱非遗。


各县(区)分别依托线上、线下平台举办了2022年云游非遗、“非遗购物街”等活动,集中展播各类优质非遗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普洱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优秀实践案例进行全方位宣传展示,吸引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


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民族文化魅力无穷

活动期间,普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走进普洱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民族歌舞展演火热吸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传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与傣族金水漏印、傣族传统绘画民族民间手工艺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讲解非遗文化,并教学生们体验制作。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乐展演,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一场极具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


佤族织锦民族手工艺制作体验走进普洱职业教育中心,并设立了“佤族织锦工艺传承实践基地”。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项目佤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宪兰带领学生们制作佤锦文创产品,引导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传承的力量,让非遗技艺能够听得见、学得来、带得走,让非遗技艺学习融入学生们的生活之中,使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充分挖掘非遗资源,不断提高传承水平

近年来,普洱市充分挖掘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目前,普洱市共有各级非遗名录619项,代表性传承人982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3个,传承基地54个,非遗工坊25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与实践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充分研究非遗项目及产品价值,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思路,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打造出更多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发挥非遗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普洱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蒲兴南 苏琳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