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普洱非遗丨“非遗+N”开启普洱文旅融合新模式

(拉祜族芦笙舞)

佤族织锦灿若云霞,五彩长线织就山川风物;拉祜族摆舞翩若惊鸿,欢快舞步跳出美好生活;镇沅黑陶古朴神秘,匠心之作造就美的结晶……近年来,普洱市充分挖掘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歌舞等“非遗+”模式逐渐成为普洱文旅的“新名片”。

(拉祜族摆舞)

(镇沅黑陶)

目前,普洱市非遗保护项目共涵盖十大类别及普洱14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傣族传统音乐《宣抚司礼仪乐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记载着普洱各个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其文化价值之高,在全国非遗项目中也较为独特。

(《牡帕密帕》)

(《司岗里》:拉木鼓)

为方便更多群众在“线上”了解非遗,“线下”零距离地触摸非遗,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打造的方式,推出普洱“非遗线上展厅”,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在微信上找到展厅界面。其中不仅能欣赏到独具韵味的非遗文创产品,还可以直接线上选购,将非遗工艺品或文创产品邮寄到家。借助科技手段将静态的非遗制品与活态的非遗技艺展示在用户眼前,是普洱“非遗+”模式的又一创新。

围绕普洱非遗元素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也备受欢迎。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中的“架子孔雀舞”“佤族织锦”令人印象深刻;取材于拉祜族摆舞的舞蹈节目《摆出一个春天》登上虎年春晚舞台,整个节目包含了普洱市多个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编舞、音乐、服饰、乐器,无不展示着拉祜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摆出一个春天》)

2021年9月以来,云南省首个“非遗客厅”落地普洱,并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2021年)》,为普洱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非遗客厅”依托普洱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让非遗为旅游赋能,为市民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普洱非遗客厅研究推出普洱茶唱片、黑陶茶器、傣锦茶席等文创产品,赋予了普洱非遗更多鲜活的时尚元素。


(普洱非遗客厅)

“普洱非遗客厅”以“非遗+吃、住、玩、学、购”的旅游模式,打造高品质、地域性的生态旅游项目,推出“绝版木刻版画——研学之旅”“普洱绿三角——生态非遗之旅”两条非遗文化旅游线路,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非遗是普洱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转化创新的重要引擎。今后,‘普洱非遗客厅’还将围绕‘一县一品一非遗、一县一景一非遗’,自主开发非遗文创和旅游产品,以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方式,丰富非遗文创的产品内容。”普洱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贺海善介绍。

(金水漏印文创产品)

(普洱茶唱片)

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非遗传播面;打造非遗工坊产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夜间集市中植入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功能……普洱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条“非遗+”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普洱非遗,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通讯员 戴铮 文

普洱市非遗中心 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