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今天开幕,35家云南“金木土石布”具有代表性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及龙头文创企业参展。展览持续至5月14日。
“重走郑和路”动态展示
体现云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自觉自信
展区的显要位置,以LED灯带形式动态展示云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近年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交流成果。现场,通过云南知名船模艺术家付昆祥的“重走郑和路”项目代表作传递云南从古至今“走出去”的开放格局和意愿。
柚木做的沙船、酸枝木做的福船、被德国国际航海博物馆收藏的同款汴河客船……付昆祥介绍,“重走郑和路”项目共有200余件作品,将郑和舰队208条船一一复原,用手工制作的郑和舰队模型来体现古时中国的造船实力,同时展示云南的工匠精神及云南的手工技艺。“目前制作郑和舰队的资金主要靠销售产品,每件作品售价在5000元至6000元,博物馆预定的,一般单价上万元,每年营业额在400至500万元,最高时达上千万元。”付昆祥说。
微想科技“720云”与“AR盒子”
“科技”云南魅力无穷
作为云南省龙头文化科技企业,昆明微想智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旗下“720云”与“AR盒子”两大核心产品参展。该公司项目经理高菲介绍,720全景虚拟成像、多画面融合、数字影像,全面展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并通过VR/AR等高科技产品,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感,展示七彩云南秀丽的人文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即将推出的“AR盒子”旗下的“糖果APP”,通过精美的绘画、有意义的故事、寓教于乐的AR体验,带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日前,720云获得百度1500万元Pre-A轮战略投资。高菲介绍,截止2018年3月,720云拥有全景影像创作者25万余人,全景图片700余万幅,每日新增全景图片作品10000+幅,内容覆盖全世界500多座城市和地区,日均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2017年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化,2018年成为腾云公司“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智慧旅游合作伙伴。
“快乐拉祜”以文化带动旅游
“演艺”云南未来可期
现场,头戴小葫芦、身着拉祜族服装的老达保拉祜族雅厄艺术团团长李娜倮弹起吉他,唱起歌曲《快乐拉祜》,把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带给展会来宾。
2013年,李娜倮与合伙人在老达保寨成立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全部入股,农忙时劳作,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按时演出,每天两场,非节假日可包场。来自上海、重庆、深圳的团客、自驾游客涌进来,村子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的路子。至2017年末,老达保村总计接待游客10.65余万人次,实现演出总收入332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
李娜倮介绍,目前村里的客栈只有3家,娱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游客来了留不住。村子在积极创作歌曲和舞蹈的同时,将打造一批农家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培带”“合作社”模式促进扶贫
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红河县乐育乡大新寨尼苏刺绣专业合作社、红河森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作为云南文化产业扶贫代表企业参加了本次展览。
尼苏刺绣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红河县首个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目前乐育乡正在逐步探索形成“培树刺绣带头人(资金扶持+技术扶持)→创立刺绣工作室(独资+投资)→打造彝族刺绣文化传承点→带动彝族刺绣创业就业”的培带模式和“公司+合作社+绣娘”的经营模式,带动引导贫困妇女实现灵活就业,使大新寨刺绣产业成为红河县乐育乡大新寨村群众新的致富产业。
红河森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把建档立卡户集中起来,根据实际需求,分批次的让农户进行上岗技能师承式培训。按公司现在的发展态势,每年将有500人以上工资收入过万。再加上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棕榈木销售收入,将带动当地成千上万个家庭实现脱贫。
香格里拉市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也运用“公司+农户”模式,对接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的专业资源,将市场宣传与尼西乡的手工艺人及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共赢。
漫画、手作、影视作品里的“乡愁”
“乡土”云南助力经济发展软实力
云南因多元文化成为众多艺术家笔下、电影电视剧取景的热土。“云南影视,魅力共享”展台,7台LED高清电视循环播放近年在云南取景拍摄的80余部影视剧的海报集锦及预告片,展示近年来在云南拍摄的影视作品的优秀成果。
展会现场,展出了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漫画奥斯卡”法国昂古莱姆大奖获奖者、著名漫画家李昆武的《从小李到老李》三部曲、《云南十八怪》作品。多年来,李昆武以老昆明街景、乡愁人情等云南元素进行本土漫画创作。这些作品使更多人认识乡土云南,忆起乡愁。
勾起乡愁的还有云南刺绣。“彝家公社”,用时尚的视角和方式表现云南刺绣,碰撞出受到市场欢迎的工艺品。
在“彝家公社”董事长金永淑看来,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楚雄深厚的民族文化,更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关怀。
云南陶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建水紫陶参展。其销售总监陈雪峰介绍,公司致力于整合建水紫陶优势资源,本次展览带来了谭知凡、向进兴、陈学、田波等建水本地陶艺家的作品。“可以说,本次参展的产品代表了建水紫陶的较高水平。”
云报旅游文化全媒体 施颖 文
责编 李沛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