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锚定职业教育新航向 为民族地区培养能工巧匠

编者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展现我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突出民族职业教育特色方面的显著成效,文旅头条派出采访组进入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围绕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办学特色、发展成果等重点,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专访,并推出系列报道,旨在充分展现学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发展势头和精神面貌。

坐落于滇池之滨,与大观楼隔水相望的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是云南唯一的省属民族类国家级重点中专,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办学路子,在云南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鱼波)

锚定职业教育新航向 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定位,为民族职业教育工作锚准了新坐标。最新修订并于今年5月1日实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率达到52%以上,涵盖了云南省世居的25种少数民族;这是云南省唯一一所省属民族类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全国民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始终秉承‘厚德尚能,至善至美’的校训,弘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和‘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办学理念,以‘遵循职教规律,突出民族特色、坚守文化传承、培养工匠精神’为办学方针。自1979年建校以来,我们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干部,相继成为全国民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嘉奖12次、省部级表彰50余次、地厅级表彰300余次。”鱼波介绍,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涵盖了有3年制中专、3年制综合高中、5年制大专和成人教育4种办学模式,开办了多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民族地区紧缺的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学业晋升路径更加通畅,职业发展选择更加丰富,成为云南省职业教育和民族团结的一张靓丽名片。

锻造优秀教师队伍 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据了解,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目前在职在编教职工105人,在职在编教职工中,专任教师9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44%。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4%,本科以上88.6%。高级职称占40.8%,中级职称占40.8%。鱼波告诉记者,为打造一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学校不断建立工作体系,系统化推进师资队伍培养。

在推进学校绩效分配方案、人事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学校每年都积极开展教学督导活动、学评教活动、师德师风考评。在职称评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中把师德师风作为首要标准,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案件,并完善教师学术发表报备制度,全面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

加大教职工学习培训力度,制定教职工学历提升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仅在2021年内,就开展了4000多学时、500人次的教师培训工作,选派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持续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工作。

此外,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教学比赛活动,以比赛促进教学。多位教师在省级以上的竞赛中名列前茅。

打造特色专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服务模式、专业技能标准不断发生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鱼波告诉记者,为此,学校制定了2020—2025专业建设规划,并对规划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开拓社会培训,强化校企合作,践行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新作为。未来五年学校将强化幼儿保育、中餐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民族音乐舞蹈等骨干、特色专业的建设;整合旅游服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推进会计等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拓宽升学就业渠道,解决入行门槛高,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调整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等生源不足、就业困难的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新设中西面点、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我们的特色专业之一,开设于2004年,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实训条件先进,综合实力较强,成为学校骨干专业。该专业重点突出了民族特色的教学和运用,创建了“民族团结教育+专业课”相结合的专业技能特色课程,学生在各类民族餐饮大赛中屡创佳绩。另外,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竞技)等专业都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可期。其中,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建有云南省歌舞蹈团等3个优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州歌舞蹈团、保山市歌舞团等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单位11个。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产学一体和就业发展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不希望孩子毕业后没有出路。所以我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规模和深度,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因材施教,科学管理,以德树人的理念。”鱼波强调,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例如,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合作,建立“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双方将共享音乐舞蹈专业优质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与上海紫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开设 “云飞计划”紫燕订单班,已完成了上海紫燕食品公司云南省民专烹饪、电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云南省小矮人汽修集团达成校企合作,共建汽修专业,实现工学交替、德技共育。与北京暹罗泰餐饮有限公司等四十二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共识,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尤其“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对口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就业单位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此外,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民族教育的内涵,突出民族技艺技能培养,形成了鲜明的职教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我们会对各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和乐器制作、生活技艺进行发掘、整理,利用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技艺实作能力,通过学习培训,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技艺技能不断提升。

开展教育扶贫与职教扶智 助力偏远地区脱贫攻坚

办学施教,不仅要注重技能培养,更要注重社会贡献。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长期在怒江州福贡、昭通镇雄、彝良等县开展“教育脱贫 职教扶智”工作,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作为学校技能培养目标。

在制定教育扶贫倾斜政策时,投入人力物力从技能培训入手,解决学生无技能、无手艺、无认证,在家务农收入低,外出打工无技能的问题,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为逐步实现9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直过民族聚居县职业教育全覆盖做出贡献。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扶贫工作队携手,深入到县、乡镇、村对农户宣传学校的优惠政策,为农村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及未继续升学的23周岁以下青年提供重返校园的机会,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问题,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围绕精准扶贫要求,将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建立完善的资助管理跟踪系统,确保将所有资助项目落实到位,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同时,为入学新生发放行李、餐具等生活必需品,真正实现让学生拎包入学,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在建立强大的安置网络和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方面,与省内外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定向就业合作单位,并根据怒江州学生的特点,新增民族特色舞蹈班,聘请专业民族舞蹈老师进行指导教学,毕业后到云南民族村、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等单位工作。

发挥民族学校优势特色 矢志不移推动改革发展

专访结束时,鱼波表示,下一步,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在省教育厅、省教育工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准云南发展的“三大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建设中高一体、普职融合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结合民族学校办学优势,矢志不移地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再创民族职业教育新亮点新成绩,持续为少数民族和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多能的工匠型专业技术人才,确保学校在“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马永虎 文

江蕊先 田维星 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图

江蕊先 视频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