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县市·漾濞】保护促传承 融合促发展 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编者按:

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自古以来,漾濞彝族自治县就是茶马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盐米古道和滇缅公路交会点,世居着彝、汉、白、回等13个民族,弥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涵盖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漾濞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遵循法律法规,加大传承人研修培训力度,用心打造“非遗+”,助力融合产业发展,让漾濞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普及保护意识 促进非遗保护

截至目前,漾濞县共建立省、市、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省级名录6项、州级名录11项、县级名录16项;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其中省级2人,州级17人(已故2人),县级21人(已故1人)。

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漾濞县安排专人专班收集、整理所有非遗项目名录及传承人的资料,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与常态化,在持续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促进了非遗保护理念在群众中的宣传普及。

漾濞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漾濞非遗文化精彩璀璨,如聂苏刺绣、彝族纸扎、白族板凳戏、彝族山歌、烤全羊、漾濞腌生、漾濞卷粉等,下一步,漾濞文旅部门将持续深挖非遗资源,做好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加强学习培训 提升传承水平

漾濞县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认真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技艺、不断壮大传承队伍,漾濞县持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能培训,特邀省、州级专家为各省、州、县级传承人及各乡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培训非遗保护与管理知识,从多角度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同时也为各省、州、县级传承人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既调动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又提高了各乡镇非遗保护工作业务骨干的专业素质。

用心打造“非遗+” 助力融合发展

彝族手工刺绣,自古以来就在漾濞民间广泛流传,因其作品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吸引了不少专门前来购买的顾客。为了加强对彝族手工刺绣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漾濞县文化和旅游局在漾濞彝族自治县龙潭乡龙潭村设立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龙潭彝族刺绣传习所,一手抓传承保护、一手抓产业发展,让“非遗+产业”成为漾濞县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而“非遗+”发展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品商品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能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在漾濞县苍山石门关景区,每逢夜幕降临,打歌场上总是异常热闹,州级彝族大刀舞非遗传承人吉建富正引领着游客,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彝族打歌。目前,获得游客热烈反响的打歌已经被石门关景区作为重要项目进行常态化打造,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了游客对于多元化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罗曼玉 文

漾濞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