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四代做茶!手心温度还原古法工艺,用光阴慢煮这口甘洌清香......

早上6点,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黄草坝前,小铃铛和他的茶农伙伴们便被清脆的鸡鸣声唤醒,稍作洗漱后各自奔赴茶园采摘鲜叶。

位于普洱景谷县的黄草坝,海拔高度在1710至2350米,这里山势高峻,古茶树呈块状分布,同其他地方的古茶树群一样,这里保留了大地最初的模样,也保留了普洱茶天然、生态、环保的品质。

少小离家老大回 潜心制作生活中的艺术品——茶叶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小铃铛,原名白勇,是地地道道的普洱江城人,这里是出了名的产茶大县,在那个物资稍显匮乏的年代,茶成了家里最传统的饮品,小铃铛回忆道,“自记事开始,茶对我来说,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大概也是因为从小饮茶的缘故。”

和城市里完全不同的风貌,在黄草坝,到处都是茶树,到处的虫鸣鸟叫,小铃铛觉得这样的生活自在舒服。年轻人大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喜爱唱歌的小铃铛离开黄草坝,来到了昆明,“因为从小就喜欢唱歌,在茶山的时候也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玩耍唱歌,于是在1989年,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就来到昆明从事演艺工作。”

不得不说,小铃铛的演艺事业是成功,很快他便成为昆明演艺圈颇受欢迎的歌手,慕名前来听他唱歌的人络绎不绝。“大概是在2004年的时候,那时,发现自己喝什么都没有滋味,便又开始喝茶,关注普洱茶。”工作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令小铃铛迷失,相反他开始思考以后的生活,“2014年的时候,我决定退出演艺事业,当时有种浓浓的失落感,也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就回到普洱,想做茶。”

“小时候我把茶当成一种饮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茶是生活的艺术品。”谈及为何制茶,小铃铛颇有感慨,“由于环境和人员的不同,喝茶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希望大家通过品尝黄草坝的茶叶,让大家感受到黄草坝原始粗犷的美。”

blob.png

家族四代做茶 坚持古法工艺

从事茶叶生产的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小铃铛介绍,“其实我们家族从清光绪年间便开始制茶,我表弟张明坤已经是第四代茶人。”

小铃铛踏入普洱茶这一行的做法还获得了叔叔张英学的支持,家住景谷的张英学作为家族第三代茶人,延续了家族制茶传统。

黄草坝茶山的原料制成的茶叶条索粗壮、芽肥显毫,汤色金黄透亮,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汤质饱满,山野气韵强烈。上乘的茶叶品质,让小铃铛家族生产的茶叶有幸选作皇家贡茶专供北京,一直到张英学这一代,茶叶都延续着古代贡茶的制作工艺完成。

“我们家茶园所在的黄草坝,东面是困鹿山,西面被称为黄草坝,而困鹿山也是著名的贡茶原料产地,”说起家族的制茶史,小铃铛颇为骄傲,“我们现在也还是延续传统工艺进行茶叶加工制作,不过还是在茶叶选料和拼配方面有所创新,为了更好的口感,得不断与时俱进嘛!”

4.7公斤鲜叶制作1斤生茶,茶叶需要放置在温度恒定为70℃锅中人工徒手炒制杀青。

“一定不能戴手套,因为只有手心手背能感受到温度的细微变化。”

边说,小铃铛边演示,“一般来说,我们选用的锅能放置5公斤鲜叶,炒制一锅的时间大概在25—30分钟左右。”

坚持“诚信为本,做好茶的源头”,因此便有了小铃铛茶行所属的诚源号,表弟张明坤是诚源号的董事长,关于普洱茶事业,小铃铛有不小的梦想:“通过依托诚源号,我们希望把普洱茶做得更大更好!”

和小铃铛一起共事的这些茶农,与普洱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自然知道最鲜嫩的茶叶长在茶园的哪一株树上。

清晨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萎凋(鲜叶摊凉)、杀青(手工炒茶)、揉捻、手工理条、晾晒等一系列流程之后,茶叶的处理告一段落,这时候的茶叶被当做散茶,捻一撮放入杯中,加水冲泡,喝起来甘冽清香,一如普洱茶一贯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