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云南 | 腾冲皮影戏:一口叙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十指一牛皮一演员,一灯一幕布一舞台,灯光穿过皮影,演绎世间百态,诉尽千古事。一块白色幕布,几根小竹棍,一个个用乡音曲调唱述的故事—生动的皮影戏鲜活地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

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在腾冲流传久远,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大批从两湖、川、广、苏、浙等地来的官兵到腾冲屯垦落籍,汉文化犹如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流进边地,皮影戏也随之传入腾冲。

受流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的影响,腾冲皮影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艺术风格迥异的流派,“西腔”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而“东腔”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

腾冲人把皮影戏俗称“灯影子”“皮人戏”“土电影”,腾冲皮影对制作工艺要求极严,从选料、制皮、浆皮、压皮、画稿、雕刻、敷彩、定型、衔接,各道工序相互关联,其独特的操作技术和镂刻艺术在中华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周)



腾冲皮影汲取了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集壁画、戏剧、画像砖、剪纸等传统文化融合统一是腾冲皮影戏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风格。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今天像皮影戏这般五彩斑斓,色彩多样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



“三尺白布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善与恶;一张牛皮说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尽收忠奸贤恶。”一代又一代的皮影艺人吟唱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光影中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继承发扬着传统文化。

小贴士:

2000年6月,腾冲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2011年,腾冲皮影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腾冲皮影约有三、四百出。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李星佺

本期文案:张绮敏

图片编辑:方 锐

海报制作:李佳颖

图片:腾冲市委宣传部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