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考古60年——新石器时代考古成就显著

玉溪考古工作从二十世纪60年代玉溪窑址的发现开始,至今已有60年历史。60年来,玉溪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宋代(大理国时期)的考古中取得重大发现,其中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甘棠箐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甘棠箐遗址还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发掘被评为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些考古成绩,不仅凝聚了玉溪几代考古人的心血,也还原了玉溪从古至今的部分历史。

(通海兴义遗址航拍图)

玉溪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目前发现的主要包括崖画、贝丘遗址,以贝丘遗址居多。

崖画

二普调查时,在元江它克村附近发现崖画,有人物、动物、蛙人及舞蹈等各种图像109个,用赭红色绘成,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该崖画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另外,在第一平台下发现打制石器一件,目前图像仅有少部分可辨晰。2009年三普调查时,又在元江它克村委会假莫拉村方向发现了洛人马崖画,有能辨识图形24个,主要包括人物、手掌纹、菱形纹等,也是用赭红色绘成。玉溪目前发现的两处崖画反映内容、图案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基本相同,可推断为同一年代。崖画为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提供了宝贵材料。

(元江它克崖画人物图案)

贝丘遗址

目前玉溪发现的贝丘遗址已达70余处,主要分布在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区域,围绕三湖周边的盆地和一、二、三级台地分布,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房屋遗址等;文化类型分为滇池地区类型、兴义类型、海东类型三种。先后经过正式发掘的贝丘遗址主要有3处,即海东遗址、兴义遗址、光坟头遗址。其中以通海海东、兴义两处为代表。海东贝丘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兴义遗址则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化内涵,光坟头遗址则是青铜时代遗址。

1961年初,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江川县星云湖畔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螺蛳山、光山和头咀山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业内认为,螺蛳山、光山、头咀山普遍存在螺蛳壳堆积,和滇池沿岸遗址情况相同。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在杞麓湖周边有海东、杨家山、空山、打坝山、黄家营、凹腰山等6处贝丘遗址;在抚仙湖周边有路居、螺蛳铺、大平地、海镜等4处;在星云湖周边有后卫、螺蛳山、朱家庄等3处。

1988年12月至1989年6月,云南省考古所、玉溪地区文管所、通海县文化局联合组队对海东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面积372平方米,清理墓葬30座、火堆40个。出土器物130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等。陶器以罐类最多,另外还有瓶、壶、釜、盆、杯等;石器共80件,有斧、锛、刀、箭簇、矛、拍、网坠、纺轮、环、球、磨石等,均为磨制石器,以锛数量最多。骨角器13件,有锥、凿、箭簇、镯、饰等,多为动物骨磨制成。选取了M1和M13的人骨送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做了C14年代测定,结合地层及测定结果推测海东遗址年代大致距今5000年至3945年之间。

(通海海东贝丘遗址出土石壁)

1998年至2000年期间,玉溪市博物馆陈泰敏等人多次对杨山贝丘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石器、陶器、骨角器等器物。杨山贝丘遗址出土石器与海东相似,陶器与海东接近。另外空山、打坝山、黄家营、凹腰山、下回等地和星云湖、抚仙湖沿岸也发现多处类似海东类型的贝丘遗址。

2015年2月,通海兴义小学扩建校舍时发现兴义贝丘遗址,同年9月至2016年10月,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兴义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取了大量的重要资料,包括房屋18座、墓葬20座、瓮棺葬4座、灰坑6座、灰堆10座、道路4条、沟2条、护墙1道,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1460余件。根据出土器物可分为海东类型、兴义类型、滇文化类型。兴义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其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其海东类型、兴义类型、滇文化遗存相叠压的地层序列,构建了三湖地区距今约4000—2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滇中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演变奠定了基础。兴义遗址是最具代表性的贝丘遗址,也是玉溪三湖地区贝丘遗址的标杆。

2016年8月,在澄川公路延伸调查时核查了头咀山贝丘遗址,新发现房屋柱洞、排水沟、人类活动面等遗迹。

2016年9—12月,玉溪市文管所、通海县文管所在通海进行三湖古代文化遗存调查时,在杞麓湖周边地区新发现和复查了大量贝丘堆积,有虎山、凤山、古城庙坡、古城小山、香树营、四街村、二街螺蛳山、钱家咀、麻地山、谭家营、大龙潭、下回村大坟山、苏家营螺蛳山、苏家营螺蛳塘、甸心护城河、林家营、万家村后沟坟、金山寺、西山等19处。核查了海东、杨山、空山、打坝山、黄家营、凹腰山等6处。

2017年6—8月玉溪市文管所、江川区文管所在抚仙湖南岸、星云湖周边进行贝丘专题调查时发现的贝丘堆积有:鹧鸪山、银子山、黄营螺蛳地、老桂云山、野牛山、老鸹石、花子洞、曲家大洞、隔河、麻地、云岩村、柏枝棵、马家院、小湾、回头山、小山头、大园子、大坟、塔内、石榴树、大后卫螺蛳地、大凹螺蛳塘、光山螺蛳塘、官山螺蛳湾、小山、老百亩等28处。对大平地、李忠村螺蛳山、雄关螺蛳山、朱家庄、头咀山、光坟头、李家山西面坡、台山等8处进行核查。

(江川光坟头遗址螺蛳壳堆积情况)

2019年在华宁青龙镇境内发现大岩子遗址,分布面积约60000平方米,勘探发现红陶片、夹砂褐陶片、陶纺轮、石器等。这是首次在青龙河流域发现的贝丘遗址。遗址原生文化层堆积较厚且保存较好。对比研究江川、通海等地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材料,可初步推断该遗址年代不晚于汉代,且应属于石寨山类型青铜文化。另外在华宁宁州扎营山发现大量子母口小钵和同心圆盘等器物,年代也是汉代,归属于石寨山文化。

2022年,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文物部门在江川李家山周边区域调查时,新发现4处贝丘遗址。

以上70余处贝丘堆积,由于大部分没有经过发掘或勘探,不能完全确定其年代、性质。但从发掘过的贝丘遗址来看,不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也有部分仅包含青铜时代文化内涵。各遗址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

大量贝丘遗址的发现,丰富了玉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历史文化研究材料,特别是年代跨度较大,且具有连续性的遗址,为研究这一时期玉溪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文旅头条通讯员 张琼梅 文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