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玉溪考古工作从二十世纪60年代玉溪窑址的发现开始,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玉溪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宋代(大理国时期)的考古中取得重大发现,其中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甘棠箐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甘棠箐遗址还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发掘被评为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这些考古成绩,不仅凝聚了玉溪几代考古人的心血,也还原了玉溪从古至今的部分历史。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贮贝器)
铁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成就
玉溪铁器时代发现的文物点相对较少,目前仅发现3处石室墓和梁堆墓,即北城梅园古墓、江川茅草山石室墓、通海金耙山梁堆墓。
1991年4月,省、地、市文物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红塔区北城梅园古墓。梅园古墓因早年农业改地被毁,发现时仅存9座,其中3座已被破坏,其余不同程度受损。1991年5月,在云南省考古所的指导下,玉溪地、市文物部门对梅园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清理的3座墓均有封土堆,墓为石室券顶,由墓道与墓室组成,出土器物有银饰品、云母饰品、陶釜、夹砂陶片、五铢钱等,其中银手镯形制特殊,尚属首见。从出土器物来看,古墓年代为东汉末期三国初期。石室墓为玉溪市首次发现,且在同时期墓葬中年代偏早,对研究同类型墓葬提供了宝贵材料。
2000年9月,江川县文化局接到一村民反映说,“上坝茅草山发现一处被水冲出的地方,好像是坟”。县文管所现场查看初步判断是一座古墓。2000年9月,由玉溪市文管所王洪君、杨杰等和江川文管所刘学义、杨忠德、覃生共同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古墓进行清理发掘。古墓为竖穴石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没有发现随葬器物。从墓葬的形制、形式和墓室的构造等方面来看,年代应该是汉晋时期。该石室墓的发现,对研究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从强盛走向衰亡以后,江川乃至全市全省在汉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口、丧葬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16年9月,玉溪市、县文管所对通海杞麓湖周边区域进行文物调查,在四街镇六街村金耙山顶东部发现梁堆墓,墓由大小不一的4个封土堆组成,呈东西向并行排列,土堆四周用石块围砌,高约2米。因为没有进一步调查勘探,墓葬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仅根据墓葬形制及周边文化遗存初步判断为汉晋时期。
文旅头条通讯员 张琼梅 文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