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游怒江】十一黄金周遇见怒江,这些非遗民族舞蹈你得认识!

舞蹈,是历史留存在人间的瑰宝

明快的音乐、欢乐的舞步、特色的服装……

这些洋溢着民族风情的符号

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成为民族的代表名片之一

国庆游怒江

让我们跟随这些非遗民族舞蹈

一起跳起来、舞起来

普米族搓蹉

在被誉为“三江之门”的怒江兰坪

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

沉淀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就是——普米族

在普米族的众多传统文化中

“搓蹉”占据一席之地

作为普米族特色民族舞蹈

“搓蹉”,普米语意为“跳舞”

主要由四弦琴和羊皮鼓伴奏

所以又称为“四弦舞”“羊皮舞”

“搓蹉”保留了古代艺术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

活动时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

在音乐的引导下欢快起舞

是在年节庆典之时

人们表达情感的绝佳载体

“搓磋”舞队形、舞步变化丰富

参与人数不受限制

少则几十人参与

多可上万人齐跳

诠释了民族团结

释放了欢乐

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

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2006年,普米族舞蹈“搓蹉”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普米族舞蹈“搓蹉”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比亚舞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怒江福贡、贡山及兰坪一带

怒族人民淳朴善良,能歌善舞

达比亚舞就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因怒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达比亚”而得名

乐器“达比亚”又称“达表”“达变”

外形似琵琶、四弦

可弹奏出不同旋律的怒族传统音乐

共有12种定弦法

怒族达比亚舞种类众多

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

舞蹈姿态非常丰富

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跳为主要特征

以左右送胯、左右转身、屈伸颤动三个要点

为达比亚舞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

达比亚舞是怒族先民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屈伸颤动基本韵律的要求

反映了怒族人民稳重沉着的性格

2006年,“怒族达比亚舞”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怒族达比亚舞”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傈僳族“刮克”舞

傈僳族,主要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

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

在傈僳族的众多歌舞中

“刮克”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普遍流行的一种集体性舞蹈

“刮克舞”又称“打转舞”

译为“欢乐地跳舞”

传说是傈僳族先民为吓跑和踩死

在播种时偷吃粮食的鼠精而创的舞蹈

通常在节庆、盖房、婚嫁等场合起舞

“刮克”舞分“期奔刮克”和“踢踏刮克”两种

“期奔刮克”由一人或数人

手持乐器“期奔”或“笛哩图”在中间领舞

众人围成圆圈伴舞

“踢踏刮克”以跺脚、搓脚为节拍

众人饮酒庆贺围圈而舞

“刮克”舞种类繁多

有“扭摆舞”“围猎舞”“种谷舞”等70多个

每种舞类所处场合不同

却都展示了傈僳族团结友爱

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

2006年,傈僳族“刮克”舞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何雨珍 文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怒江传媒中心 图

责编 杨    奥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