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县市·祥云】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 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其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坚守的非遗项目植根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彰显祥云文化魅力,精彩纷呈的非遗项目正逐渐成为祥云的“文化名片”,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盘活资源 助力非遗传承保护

祥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传承人才百花齐放。祥云土陶远销东南亚,草帽走遍大江南,土锅、土碱等闻名四海,打上了“祥云”的烙印……近年来,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提升宣传广度,加强传习场所建设,持续开展“非遗+”,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成为非遗的保护主力。同时,为扎实有效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建设,祥云县逐步形成各类场馆融合、非遗资源共享、纵横互联互通、服务提质增效的新时代非遗保护网络架构,努力创建“祥云县非遗保护发展空间”,并把非遗保护工作“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群众算笔账”进一步落到基层乡村,以乡村为“纸”,服务为“笔”,让人们建立起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截至目前,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州级非遗保护项目1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53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7人。建立了大营土陶保护传承基地、彝族哑巴节保护传承基地等7个传承保护基地。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示厅2个,10个乡镇建立保护项目传习所21个、民俗家庭展室8个。

走进校园 让非遗“活”起来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非遗进校园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保护形式,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祥云各个乡镇,组织开展刺绣、剪纸、土陶制作等技艺的培训、展示,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据了解,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学校抓起”的理念,祥云县“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已基本形成常态化机制。祥云的各中小学还开设了“非遗课堂”,祥云一中、祥云一中初中部、祥城镇城西幼儿园作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相继设立了非遗教室和非遗展示室,充分利用学校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品德课、艺术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发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普寒冰 图)

在祥云县城南社区幼儿园,祥云县非遗剪纸传承人普寒冰正向小朋友们传授剪纸艺术,小朋友们拿着剪刀和纸张,跟着老师剪出窗花和会动的小鱼,看上去还挺像模像样。“非遗剪纸对我来说是一份情怀,更是一份责任,同时非遗剪纸也需要在传统之上创新,让非遗之路更绵长。我曾多次参加‘非遗’推广传承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致力于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学习剪纸。”普寒冰说。

打造“非遗+”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非遗+”已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谱好文旅融合新篇章。

跟着非遗游祥云,打卡别样新玩法。“大营庄,做酒罐,还有最酸咸菜缸,不买大营罐罐心慌慌”。在祥云民间流传的这首歌谣,唱的正是古老的大营陶器制作技艺。走进祥云县禾甸镇大营社区坝窑村非遗工坊,匠人们正在一旁制坯。你可以加入其中,与传承人一同体验陶器制作技艺,感受如何将一堆泥土变成一个精致的土陶的神奇与魅力.......又或者去云南驿镇前所村的虞旗营,看看大理的烹饪神器——祥云土锅是如何制成的。据《祥云县志》记载,祥云土锅起源于明代,早在古云南时,祥云人就曾经挑起土锅走夷方做买卖,将大量“土锅”销往省内外,“祥云土锅”名噪一时,祥云人也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土锅”。

(祥云时讯 图)

此外,祥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汉、白、彝、苗、回、傈僳族6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民俗多姿多彩。这里有篝火三弦跳起舞,五谷丰登家业兴的哑巴节;有吹响芦笙祭山神,载歌载舞祈平安的开山节……如果你到祥云来,你会感觉这里的人每天都在过节,在这些节庆中感受祥云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

据祥云县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杨春平介绍,祥云县把非遗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也是美丽乡愁的一个乡村实践地。祥云依托“汪情珐琅银器制作技艺”“大营土陶制作技艺”“祥云刺绣”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并结合祥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动非遗观光体验路线,并通过媒体宣传推广,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与带动非遗“活态”传承。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

部分图片由祥云县文化和旅游局 祥云县非遗中心 提供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