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县市·云龙】留住文物“原真性” 古韵乡愁引客来

编者按:

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滇西云岭的大山深处淌出一条江水,名沘江。沘江中下游交界处,江水绕出一个“S”形大湾,形成一幅天然太极图。4000多平方公里的云龙土地上,留存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古村古镇、古桥古道、古庙宇、古碑刻……云龙一直散发着独特的原真魅力。

文物:活化

走一条保护利用之路

据云龙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利斌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45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个。

盐业在古代是云龙县的支柱产业,而盐井地区往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现云龙县大部分的历史文化遗存都集中在这些区域内,如诺邓古村、沘江古桥梁建筑群等,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以盐井为中心的白族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群落及文化空间。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对于文保单位的活化利用更是如此,我们也将充分发掘传统古村落、古遗迹,让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走出一条云龙特色的保护利用之路。”杨利斌说。

古村:生机

走一条“文化遗产变资产”之路

云龙县城往北7公里,便是诺邓村。“诺邓”是云南省历史最古老的白族村落,据今已有千年历史。千年来,该村“村名未变、居住民族未变,从事产业未变”,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村内的盐井开凿于唐代,并一直使用至今,此外,村内现存100多座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阁、文庙、武庙等明清时期的众多庙宇建筑,还有200余棵百年古木,10000余件散落民间的古董、文物、字画、家具等。2002年1月,诺邓村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5月,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与诸多的美誉加身,让这个藏匿在大山深处的古村为更多人所见。以诺邓村为核心的诺邓景区,现已成为许多游客到云龙必打卡的目的地之一。据统计,诺邓景区目前共有26家客栈,15家特色餐饮,可满足游客住宿和饮食需求。

古桥:修缮

走一条留住古韵乡愁之路

近年来,云龙县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并陆续启动实施了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让文物古迹重现往日风采,留住古韵乡愁。

云龙县是云南省古代桥梁保存最多的地区,中国桥梁建筑中的“梁、浮、拱、吊”四大基本桥型的桥梁都有,其中除浮桥是在沘江枯水季节临时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桥梁。这些古代桥梁大都集中在沘江及其支流上,形成古桥梁群,有各种类型的古桥42座,被称为“桥梁博物馆”,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誉,其中被纳入沘江古桥梁群的有37座桥,2013年3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以来,云龙县共争取项目资金1280多万元,对通京桥、炼场坪桥、关帝圣君桥等7座古桥进行了桥廊瓦屋顶的捡漏、槽朽木构件桥面板更换、垮塌墙面处理、桥墩加固,并完善了33座古桥连接道路、保护界桩。投资101万元的彩凤桥修缮项目即将启动修缮工作。阳春桥、文通桥和惠民桥修缮项目完成项目申报,安澜桥、街子房桥、五里桥、顺荡藤桥和诺邓盐井修缮项目完成方案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其他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计划书编制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

文物承载璀璨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杨利斌说,未来,云龙县将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一方面加强相关安全业务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物防技防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争取工作经费,落实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保证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到位。促使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焕发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初步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云龙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料/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