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传统建筑之美:将古色古香融进诗意年华!

普洱因茶而名、因茶而兴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

普洱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传统建筑

它们见证了悠悠历史

诉说着峥嵘岁月

一砖一瓦留住诗意时光

亭台楼阁散发古色古香

(景谷勐卧总佛寺)

这些错落有致、曲折玲珑

明净婉转的传统建筑

代表着普洱人

曾经从容风雅的生活方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普洱传统建筑之美

(景东文庙)

碧溪古镇魁星阁

墨江碧溪古镇(原名“碧朔”)

自明朝设置城垣至今

历经600多年的光阴雕琢


古镇围绕“魁星阁(八角楼)”而建

街道呈十字分布

民居以四合院为主

雕花刻镂,造型庄重优美


魁星阁是碧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至今仍保持着

气势恢宏的建筑风貌

登上这座古老的八角楼

整个古镇尽收眼底

那些层层叠叠的飞檐瓦顶

依旧透露出一股

引人遐思的历史陈韵


墨江文庙

墨江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

整个建筑共分六层

依山而建,层层相连

有200多级石阶直通其上

气势雄伟壮观

墨江文庙系纵向庭院建筑群

由大门、泮池、五经楼

崇文阁、魁星阁、棂星门

星宿门、乡贤祠、名宦祠

东西厢房、天子台

大成殿、后殿等建筑组成


墨江文庙的建筑

全部采用榫卯式结构

结构牢固,布局精巧

四角飞檐高高翘起

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宁洱文昌宫门楼

宁洱文昌宫始建于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同治元年(1862年)年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重修崇圣殿

旨在昭告天下崇文尚教

重视人才培养,希望文风昌盛

文昌宫门楼为

古典式汉族建筑,重檐歇山顶

雕梁画栋,建造考究

结构组合严密

雕刻工艺精湛

门前一对红砂石狮栩栩如生

是宁洱县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

宁洱磨黑走马转角楼

磨黑镇走马转角楼

始建于1944年—1946年

整座建筑坐南朝北

瓦屋面砖木结构四合院

由正房、左右厢房、门楼组成

正厅为三层

门楼和左右厢房为两层

楼层设有檐廊

房间环绕相互连通

可以团团走遍每一个房间

故称“走马转角楼”


梁枋上有精美浮雕,木格花窗

柱础石有工艺精湛的雕刻

具有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特色

走马转角楼

是磨黑作为“滇南盐都、茶马古镇”

传播盐茶文化的重要见证

也是磨黑古镇文化的灵魂所在


景东文庙

景东文庙始建于公元1442年

公元1682年改建于玉屏山麓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亦曾修葺

整个建筑坐西向东

呈中轴对称的台阶式庭院分布

景东文庙现存宫墙

泮池、状元桥、泗水牌坊

魁星阁、钟鼓楼、棂星门、左右厢房

大成门、大成殿等建筑

是滇西南地区

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

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

琉璃瓦面斗拱巍峨,飞檐交错

石雕重彩,装饰精美


檐下有斗拱28攒

正脊置宝顶、吻兽等

建筑配件雕龙刻凤,彩绘艳丽

两颗盘龙贴金柱别具匠心

整体建筑庄严宏伟,古朴典雅


景谷勐卧总佛寺

勐卧总佛寺始建于明末清初

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勐卧总佛寺景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

被誉为“中华塔林一绝”的

塔包树·树包塔奇观


据清道光《威远厅志》载

“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

昔土官刀汉臣所建。左塔中生缅树

其枝从石缝内周围伸出

枝叶甚茂,塔石不崩

至晚众鸟聚集欢鸣于上

缅僧皆称奇焉

名曰塔树,至今犹然”

双塔塔身之上刻有

各种人物及动植物浮雕

浮雕中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

都和傣族人民千百年来的

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细碎的阳光

穿过高大茂密的菩提树

双塔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看“塔包树·树包塔”建筑

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此番必定不虚此行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

清乾隆年间曾有损毁

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孟连宣抚司署在傣语中

意为“金色的王宫”

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

延续了660余年

汉族与傣族建筑风格的兼容

使得它别具一格


拾级而上

走进这座“金色的王宫”

可以探寻一座宫殿的脉搏

聆听一曲宣抚古乐

欣赏一段古老的孔雀舞

感受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

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欣赏鉴别遗忘的艺术

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

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梁思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墨江县文化和旅游局、景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宁洱县文化馆、景谷县文化馆、孟连县博物馆、磨黑镇、贾翔、党兵供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