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理实践”,这两个项目有何经验?

12月5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申报的《创新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大理州弥渡县申报的《践行资源共享理念,构建文化幸福弥渡》两个案例入选其中。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大理这两个项目

有何经验做法可谈?

我们一探究竟

大理州群众艺术馆

《创新全民艺术普及 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近年来,大理州群众艺术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高质量艺术欣赏和培训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全民艺术普及类活动,依托非遗项目、公益艺术培训、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旅融合、夜间服务等活动内容构建实施了“三课一营一舞”全民艺术普及品牌项目,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创新型、引领型、可推广的全民艺术普及模式。

开办“大理非遗学堂”,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面向社区群众开展非遗技艺传承项目体验活动共计开展6场次,服务358人次;2022年“五一”假日期间,首次开展“大理非遗学堂”白族刺绣直录播培训,采取线上报名参与活动、线下发放刺绣物料包100套,直录播课累计点击量超2000次。同时,面向工会活动、党建团建、校园劳技实践及学生研学、亲子活动、游客等不同需求的团体或特殊群体开展非遗课“点单化”运营模式,现已实施了3家单位和学校的点单预约、个性化配送,惠及1300人次。

开展“家庭美育培训”,定位城乡居民终身美育学校。2022年,共开展了家居宴会插花体验、巧手做元宵花灯、传统首饰制作等三期“家庭美育”系列公益培训活动,服务500余人次,吸引不同社群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推出“公益创艺课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2022年寒假期间,“创艺课堂”开设儿童画、少儿合唱基础入门、民族舞、学写春联等6个课程,共培训300余人次。同时,为更精准匹配学生的兴趣爱好,5月份,线上针对暑期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开展了问卷调查,有效提升了2022年暑假课程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开办大理青少年研学营,共建共享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图书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馆一中心”建立联动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融合,组织开展了“全民艺术普及·大理风华”青少年研学营活动。

开展夜间民族广场舞示范培训,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11月大理州群众艺术馆新馆落成后,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免费开放 文化惠民”夜间广场舞培训活动,全年每晚7点至8点在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广场开展夜间民族广场舞示范服务活动。夜间民族广场舞示范服务活动延续至今已达10年之久,服务惠及群众达72万余人次,10年间培养出16支馆办团队作为群文业务骨干队伍进行全州夜间民族广场舞示范服务活动的教学培训推广。同时,5月份,结合社会热点“本草纲目”健身操流行元素,编创了白族霸王鞭版本《本草纲目健身操》,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夜间推广培训,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

弥渡县

《践行资源共享理念,构建文化幸福弥渡》

自2014年开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弥渡县有效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发挥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职能,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集聚资源树理念,品牌引领共享路。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构建覆盖县、镇(乡)、行政村、村组四级联动的“大喇叭 小广场”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为抓手,以创建县、镇(乡)区域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文化馆总分馆制”为载体,以文旅融合转型升级数字化服务为平台,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努力建设人文荟萃,文化繁荣的诗意“小河淌水”。

搭建平台夯基础,硬件设施全覆盖。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连续两轮评估达标为一级馆,图书馆达到三级馆;建设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文化活动、老年活动和客事办理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766个,全县983个自然村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投资500多万元建成红岩村委会、新街大庄子等8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投资6500万元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7.6公里毗雄河滨河健身长廊,大理州竞钓示范基地弥渡全民健身垂钓中心;完成8个乡镇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实施农民健身工程140个,安装健身路径100多条;投资100万元,建成农村广播站室点1001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全民艺术特色化,社会力量齐参与。率先建成数字化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大厅、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化,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和8个乡镇分馆;采取请上来、走下去、送出去等方式开展各类培训,培养各级文艺骨干1000余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每年落实送戏下乡48场、农村电影放映1020场,每年县乡村组织广场文化100多场,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扶持农村组建文艺队800多支,创作花灯说唱和花灯歌舞,编创花灯健身舞9个;建成花灯民歌传习展示中心1个、非遗传习所17个,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和非遗传习;推进“1+x”服务型组织建设和文化志愿服务,组建弥渡书画院、小河淌水文学社等文艺社团;聘请78名残疾人管理农家书屋,改善农村文化管理服务水平。

聚力非遗品牌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新创《买羊》《大小情缘》《醋坛子》《十里桂花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和脱贫攻坚息息相关的花灯小戏小品;在现有民歌曲目500多首、花灯剧目200多个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弥渡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弥渡传统花灯剧目选》等;深入推进花灯民歌保护工程,举办“小河淌水”电视歌手、“小河淌水”DOU游弥渡歌手等系列赛事。

艺术资源数字化,探索文旅融合路。充分发挥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终端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文旅公众号等功能服务,每周适时更新艺术知识和普及视频;依托新兴媒体,以“非遗+短视频”的方式深化非遗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截至2022年4月30日,共上传“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大理“三月街”少儿文艺专场演出、百姓大舞台、DOU游弥渡歌手大赛、非遗进校园等专题宣传片短视频589个,粉丝量达到3.7万 ,获赞32.8万。

共享共建总关情,互鉴互品同振兴。组建“三区”人才服务队、选派“三区”人才60余人,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挂钩联系文艺队伍,选派18名文化工作者挂职文化站副站长,扎实开展“挂包帮”和文化志愿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采用传承人自主编排+文化馆、花灯团专业老师辅导的形式,推行全民艺术普及。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大喇叭”成为农村版“好声音”,“小广场”成为群众“文化联谊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大理州群众艺术馆 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 资料/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