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大理宾川:核桃谷里石榴红 团结奋进促振兴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宾川县拉乌彝族乡箐门口村委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一直秉承“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整个村的汉、彝、白、苗、傈僳5个民族群众依托良好的生态、古朴的民风、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在这个有“核桃谷”之称的多民族聚居村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明显增收、村容村貌整洁、公共服务齐全、民族关系和谐、群众幸福指数攀升的“石榴籽红,振兴发展”喜人局面。

民族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在核桃谷修建道德走廊和民族团结广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人物故事图文并茂融入道德走廊,激励各族民众团结向善,每年都组织“核桃文化旅游节”“火把节”“祭龙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开展各民族打歌、山歌对唱、踩犁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展览馆内,收集整理展出民族服饰、乐器和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并对推进移风易俗发挥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有效的治理,以文化为纽带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各族群众将民族团结进步写入村规民约,评选出107户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全村简化客事办理,每家每户修建卫生厕所,改变生活习惯,摒弃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社会风气,构建了平安和谐、乡风文明的淳朴民风,让历代生活于此的各族群众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地方优势推动产业兴旺。各族群众结合当地自然禀赋和核桃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团结、勤劳带来的是全村各族群众的产业不断兴旺、生活日益富裕。突出核桃产业,依托拉乌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与“宾川拉乌核桃”驰名商标品质优势,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念活“山字经”,下足提升核桃品质功夫,着力打造“中国优质泡核桃第一村”,全村核桃面积达11000亩,年均可实现产值1200万元,户均纯收入12000元。发展农家乐。凭借淳厚的少数民族民风和良好的自然生态,各族群众开民族特色农家乐,吃农家饭、喝农家酒、品核桃蘸蜂蜜,吸引大量外来游客,成为自驾游的首选之地。全村现已发展民宿11家,从业人员达100多人,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发展劳务经济,组建了劳务合作社,通过村企共建、发布招工信息等各种形式引导村民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约80%,外出务工年总收入近1000万元,进一步拓宽了各族群众增收渠道。

保护生态创造宜居环境。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保护”双融合双推进,引导各族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走实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重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多方整合项目资金,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6亩的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文化展览馆、核桃林间栈道等设施,沿拉米公路建成了一条集民族、生态、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世外桃源核桃谷”,对102株古树名木实施了挂牌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2.56%。建立生态文明村规民约制度,对各族村民群众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保护的宣传、讲解,并将育林护林、生态保护等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明确了奖罚措施,严格执行惩罚制度。在生态保护村规民约执行中,敢于较真格出实招,通过各族村民群众的相互严格监督和自觉行动,箐门口村委会近10年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各族村民群众团结一致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美丽家园的努力下,整个箐门口村已成为一个青山环抱,小桥流水,绿意盎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村寨。2022年,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团结,交往交流交融共发展。箐门口村委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各族群众团结奋进、激发活力、自力更生,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乡村振兴加快推进,2018年11月,箐门口村委会荣获“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集体”,2019年12月,核桃箐村被省民宗委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10月,箐门口村委会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典型和样板。

文旅头条通讯员 胡雪梅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