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云南 | 走进大理甲马传习所,探寻民间的木刻版画技艺

甲马,是一种古老的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活动的木刻版画,流行于云南各地,其中白族甲马别具特色。在大理上关村有一个甲马传习所,这家人世代守护传承着甲马文化……近日,省级甲马代表性传承人张瑞龙正向记者朋友们传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甲马,又称“纸马”“神纸”,白语称为“纸符”,是历代白族人民用于祈福消灾的民俗祭祀雕版印刷品的总称。白族人民将这种印有浓墨线条和古朴画像的纸张,当做人神相通的重要媒介,婚丧嫁娶、大事小事,凡是有求于神的活动,全靠焚烧“一匹匹甲马”把祈祷者的心愿传递给神灵,是云南大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在原始宗教祭祀用品上的综合反映,是一项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已被列入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位于大理喜洲镇上关村的白族甲马老字号“義顺祥”,是大理有名的甲马制作基地,也是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甲马传习所。张瑞龙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从事甲马雕刻已有三十多年了。但对他来说,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不仅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刀功,还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十足的耐心。

张瑞龙说:“我1982年开始从事装裱字画售卖染纸和甲马生意,1983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雕刻甲马板技艺,当时是按照祖传老图翻刻,现在已刻板1000多块了,其中有600多块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老刻板。通过研习传承祖辈流传下来的大量甲马雕版和图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艺特点。”张瑞龙介绍:“刷甲马纸首先要把印版放平,涂颜色要涂得平整,再把纸端端正正地放上去,用刷子在图上来回平衡地刷两下以后就刷出来好甲马。”说着,他拿起甲马雕版一边向大家演示印甲马的步骤。

由于甲马纸制作简便、价格低廉,从事这一行的艺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任重道远。“我的儿子张春政从小也是看我做甲马,20岁正式拿起刻刀学刻板,现在是市级甲马代表性传承人,并且时常和我在大理古城、学校进行传习活动。”张瑞龙自豪地说。

根植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白族甲马一般是用木板雕刻的形式制作而成,刀法粗犷大方、线条奔放豪迈,颇有质朴厚重的原始艺术审美。

一块甲马雕版主要由边框、神祇、名称三部分构成,印在布上的甲马图像多与建房盖屋有关,颜色为红色。印刷用的纸张多为白族人自己用传统古法制作的草纸,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神位,选择不同颜色的草纸进行印刷。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与阴间有关的甲马纸严格坚持使用白色草纸。白族地区一年四季中的大小节庆、祭祀活动,都少不了邀请各方神灵护佑。其使用甲马祭祀活动的场所,遍及城乡民宅庭院、村寨田间、寺庙神祠。无论山村集镇,随处都可以看见甲马纸的踪影。

为了解决村里面部分出行不便的人就业问题,张瑞龙还给当地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男的就让他来馆内学刻版,女的就是学刺绣。根据他们长项来分工,并给他们支付一定的工钱。现在甲马的形式也在变化,我们将甲马与刺绣、剪纸相融合,通过刺绣把新设计的国潮图案绣在衣服或包上,还通过给现代图案的甲马上色,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动手参与甲马。”张瑞龙说。

“非遗+旅游” 甲马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非遗+旅游”已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谱好文旅融合新篇章。张家通过甲马传习所,将旅游与甲马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甲马的文创产品,并以旅行社为依托,把甲马体验加入研学旅行中,让更多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甲马文化,从而有效推进甲马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甲马文化。

现如今,古老的甲马纸也变得时髦。甲马传习馆里,各式各样甲马图案的冰箱贴、印有好人相逢、财神的红包壳、手机壳、短袖……目前,甲马传习馆里有十多种文创,张瑞龙表示,现在很多对甲马感兴趣的客人会来店里体验甲马文化,有的还会托我帮忙私人定制一些甲马。后续我们也将推出更多的甲马文创,希望有更多人喜欢甲马。此外,他们还针对春节设计了一个礼盒套装,里面产品丰富齐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前来传习馆体验甲马版画的周先生说:“做甲马版画就像是以前的雕版印刷术,做好了一个下次再用就可以直接复刻了,感觉很神奇。体验感很强、上手快,很有意思。”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美溶 文/图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