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扎实推进文物工作 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玉溪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相关要求,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做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发挥文物合理利用效益,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空间,拓展文旅融合发展,在推动文旅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杨晓东 摄)

完善制度压实责任,让协同保护成共识。玉溪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把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调研,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文物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年-2022年)工作方案》、《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任务分工方案》和《玉溪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等文件、法规,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内容,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市政府与市级相关部门之间、市文物局与县文物局之间、县文物局与乡镇(街道)和相关责任部门之间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的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防群治”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

(《玉溪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条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王艳华 摄)

摸清底数精心修缮,让古建筑有新活力。自第三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后,近年来玉溪市积极开展文物资源调查,摸排文物发展状况。先后开展了革命文物、石窟寺、名碑名刻等专项调查。玉溪市除了有澄江化石、古滇国青铜器、玉溪青花瓷、华宁陶,还有以通海秀山、三圣宫格子门等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还有郑氏旧居、李家大院、文兴祥商号、聂耳故居、李鸿祥旧居等名人故居和商号旧址。除了摸清“家底”,玉溪市还多渠道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对部分文物实施抢救性修缮。“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各级文物保护经费9947.56万元,完成文保修缮工程83项,文物保护工程合格率均达到100%。国保修缮率达100%、省保修缮率78%、市保修缮率66%、县保修缮率72%。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玉溪市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云南省第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 王艳华 摄)

考古发掘成绩斐然,为玉溪文博事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1960年,玉溪古窑遗址得到调查发现,填补了云南古陶瓷的空白。197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发掘,出土了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美誉的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牛虎铜案。198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新时代,玉溪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江川甘棠箐遗址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被评为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贝丘遗址入围201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获全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近年来,玉溪发掘出土了大量种类丰富的地下文物。考古工作的开展让“藏着的玉溪”显露出来,惊艳世人。这些丰富的文博资源,也为玉溪文博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发展基础。

(牛虎铜案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进文旅融合。近年来,玉溪市博物馆(玉溪市聂耳纪念馆)为充分利用好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积极实施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增设AI智慧机器人系统、智慧AR社交绘本、智慧云课堂,用高科技手段让文物自己“会说话”。三年来,平均接待观众量30万余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荣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其基本陈列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荣获新时代博物馆百大精品奖。博物馆采用VR、AR等多媒体数字技术,让5亿多年前的澄江生物群“活起来”“动起来”,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游客眼前。此外,文物活化利用在玉溪有了新的探索,随着玉溪窑、华宁陶的发现和研究,玉溪恢复了青花瓷、华宁陶古老的烧造技艺,并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原地开发旅游景区,目前玉溪青花街、华宁碗窑村成了玉溪吸引游客的重要文旅街区。为使玉溪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了“聂耳故里行红色旅游线路”“缅怀革命先烈红色旅游线路”“革命斗争红色旅游线路”三条红色旅游线路。

(玉溪青花街 普文贵 摄)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整理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