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千年!《红河哈尼梯田》纪录片下集《保护篇》再夺眼球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坚持,只发展经济不保护文化遗产,长此以往便会失掉文化之魂;但如果将文化遗产严密地保护起来,丝毫不加以宣传和发展,那么文化遗产将永远是“遗产”,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珍贵的文化宝库将永远只被少部分人知晓。

在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考题中,一道地理题让考生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阿者科村发展乡村旅游为背景,说明该村实行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红河哈尼梯田的传承与保护该如何兼顾?如何行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统筹、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出品、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协同拍摄的《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红河哈尼梯田》纪录片下集《保护篇》已经给出了答案。

改造蘑菇屋

蘑菇房是元阳哈尼族人民的传统住宅,阿者科村作为原始哈尼族村落,也是保存蘑菇房最多的村寨之一。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哈尼蘑菇房没有院落,都是单栋建筑,一般为两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二楼为生活起居,三楼为粮仓。二楼部分空间延伸出来的晒台,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社交空间,房顶用茅草覆盖。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原始的蘑菇屋因为老旧等原因,渐渐被村民们改建,这也使得蘑菇屋面临消失的风险。为保护好蘑菇屋,阿者科村邀请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良文实地调研村落,提出管护方案,然后按照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对全村蘑菇房进行集中修缮,实行挂牌管理。同时,修复了村落的寨门、祭祀房、古井、民俗广场等,传统民居及其人文内涵得以保留。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作为建筑学者,朱良文教授不仅给出修缮指南,同时参与到整个建筑的保护过程中。让乡村之美、传统之美、原始之美的表达不只停留在纸上。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阿者科计划

2018年前,阿者科村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年收入仅为2785元,村内一半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现象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阿者科计划”应运而生。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邀请来调研,编制“阿者科计划”,以“房、人、田”为基础,进行旅游分红标准划分,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耕种梯田、保留村籍。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2018年,阿者科以村集体方式成立旅游公司,旅游公司的经营利润三七开,村集体公司留30%,用于后续开发建设。村民分红占70%,具体分红按照每户旅游吸引物指标评估后进行分配。其中65户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等入股,并可定期获得分红收入。自“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当地已经进行了6次旅游分红,总分红额达78.51万,户均分红12078元。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阿者科计划”就是把阿者科村作为一块社会科学的试验田,不靠外来资本的介入,通过技术支援和当地政府的配合,激发村民的主动保护意识,为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传承生态循环农业            

哈尼梯田既是风景区,也是生产区,还是生活区,是活态的遗产,每天有几十万人活动其中。哈尼族人民种植红米已有上千年历史,品种多达100多种。近年来,红河州通过传承创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在哈尼梯田推广红米种植,达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种植面积近20万亩,亩产值近六千元,受益农户五万多户。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从国家淡水中心引入百年以上基因的红米和高品质鱼苗交由农户种养,成熟后由公司保底收购,原本5元1公斤的红米如今卖到20元左右,呼山众创带领15000名农民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路。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红河县宝华镇嘎他村监委会主任郭武六通过创办养鸭协会,依托引进公司保底收购,协会提供种苗和技术、老百姓出劳力的方式,协会会员养殖鸭子1万余只,卖鸭蛋的年收入超过200万元。郭武六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致富的新路子,他本人也因此荣获2015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实践奖”。

传唱哈尼交响            

广袤的梯田孕育出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哈尼哈巴、红河乐作舞、祭寨神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车志雄,就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县级传承人。

点击图片观看影片

车志雄的父亲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省级传承人,车志雄因从小耳濡目染,便对哈尼族传统音乐有种天生的亲切感。好多同龄人都外出打工了,车志雄因看到哈尼文化传承断层而选择留了下来。近年来,车志雄为想学习哈尼族民歌的孩子免费提供食宿,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红河哈尼梯田冲出了“开发与保护左右为难”的境况。从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九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31.57亿资金用于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守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护住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扭住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枢纽”,哈尼古歌唱出了新韵,还将越唱越动听。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熊昱雯 文

图片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红河哈尼梯田》【农耕篇】视频截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