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挂牌成立

2月24日,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在禄丰市广通镇挂牌成立。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禄丰市文化和旅游局、广通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参加活动,并先后为凤菊手工面非遗工坊、仁光泥瓦构件非遗工坊揭牌。

(凤菊手工面非遗工坊揭牌仪式)

(仁光泥瓦构件非遗工坊揭牌仪式)

仪式结束后,参与活动的人员一道实地参观了凤菊手工面非遗工坊、仁光泥瓦构件非遗工坊,认真听取了传承人对非遗工坊建设情况的介绍。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张殿洪对广通镇非遗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开展非遗工坊的认定挂牌,旨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引导和督促非遗工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广大群众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参观凤菊手工面非遗工坊)

(参观仁光泥瓦构件非遗工坊)

据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引导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带动当地人就地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楚雄州乡村振兴局联合组织开展了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认定26家非遗工坊为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禄丰市广通镇的两家非遗工坊是楚雄州首批挂牌的非遗工坊。


下一步,楚雄州将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传授非遗技艺,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效激发非遗产业的内生动力,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知识链接:

凤菊手工面非遗工坊

禄丰市广通地区制作及食用手工面的历史有六百多年,传统手工挂面因其制作工艺简单、耐存、煮食方便成为人们饮食的新宠。广通手工面制作工艺因取材方便、便于携带等特性在民间普遍流传。在广通老街,沿街布设有三家手工面作坊,其中只有张金凤家面条作坊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工艺和经营发展状况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是诸多老广通人购买手工挂面的首选。

据悉,张家世代以生产和出售传统手工面为谋生手段,手工面制作手艺传习到张金凤已是第五代人。张金凤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几年,眼看父母年岁已高,家中面条作坊的制作手艺即将后继无人,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产业将无人继承。思前想后,她毅然放弃了外面拼搏打下的事业,2016年回到家中跟随母亲杜代菊学习做挂面。据她介绍,当年回乡秉承祖业,原因只为传承家族手工技艺,留住几代人心中那熟悉的味道。


仁光泥瓦构件非遗工坊

传统泥瓦构件制作技艺在禄丰市广通地区存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兴起并发展于明末,在清代趋于成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到鼎盛阶段。禄丰市广通镇制作的传统泥瓦及其构件,材质采用纯粘土烧制而成,大多都是呈现青灰色,庄重大气而又不失美观,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泥瓦构件品类繁多,图案花纹丰富,设计简洁优美;制品表面光滑、结构完美、造型别致、抗压耐磨、密度极高,是房屋屋顶、墙体建造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

现居住在禄丰市广通镇甸尾社区的泥瓦构件传承人胡仁光,出生在泥瓦制作世家,其曾祖父胡海山就是当地著名的泥瓦匠人,传统泥瓦构件制作技艺在家族手口相授,世代传承至今已近150多年。胡仁光从小耳儒目染,10岁跟随父亲胡亨华学习泥瓦制作技艺,15岁便能制作各种泥瓦构件制品,18岁能独立掌握烧制传统古建筑手工砖瓦,至今已有50年。专业烧制传统古建筑手工砖瓦,有100多个品种,主要是祖传泥瓦构件传统手工制品。现今,胡仁光又将技艺传给徒弟张维峰,使得传统泥瓦构件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延续。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银娟  文/图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