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犟”心“守”艺传经典——大漆匠人李俊锋的“漆”彩人生

3月21日,当记者来到武定县狮山镇禄金村委会解家营村柒拾叁漆器工作室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别致的农家小院。院门别致,花草繁茂,恬静优雅。20多名工艺师、工人在车间里加工不同的工艺品,精美的大漆作品整齐陈列,葫芦、茶具、摆件、挂件等漆器工艺品琳琅满目。穿着工作服的李俊锋坐在桌前,从漆艺的历史、工艺流程、大漆镶嵌工艺的传承方式和模式等,向记者讲述了“大漆工艺”的“前世今生”。

“八年以上的漆树才可以产漆,割一年漆,要休息两年。漆农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若一直割,漆树就会死亡,所以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这足以说明生漆之珍贵。”李俊锋介绍,漆工艺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经过加工处理而成的纯天然涂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植物漆。它是“涂料之王”,不仅抗潮、防腐、耐强酸强碱、耐高温,又可与不同的矿植物颜料调和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大漆的可考证历史距今已有8300年。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舜时曾用木头作食器,已“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大禹时代,又把漆器作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表明中国早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已经使用了漆器。在我国农耕时代,“树割漆”、“蚕吐丝”、“蜂酿蜜”被称为中华三宝。《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

与漆结缘 潜心钻研

2012年春天,李俊锋去拜访爱好收藏的一位朋友,无意间发现一件漆器,瞬间便被它吸引。

起初,李俊锋只能不断查阅资料,去各处寻找相关信息。谁知,这一翻就翻了两年多。柒拾叁漆器工作室创立后,他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研究大漆技艺。“在云南,没有任何参考,也没有师傅。这是学习大漆最困难之处。”做漆艺的第一材料就是天然大漆,过敏是每一个做漆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用行话说是被漆“咬”了。“我一直痒了8个月,皮肤红肿难耐,但是很奇怪的是,那次好了以后我的皮肤竟然没有疤,反而变得更好,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和它的缘分吧。”

如今,李俊锋说得很淡然,“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脾气,越好的东西脾气越大。”“大漆之所以称为‘大’,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可用于漆器胎体的材料很多,有木胎、竹胎、皮胎、布胎、陶胎、金属胎等。”

寻找、制作胎体,调配颜料,一遍遍地上漆,然后观察胎体会不会出现气泡、毛刺、起皱等问题。李俊锋用最“笨拙”的方法从头学起,一点点尝试、一步步摸索,反复试验、不停改进。从最初的胎体到成型,一件漆器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打磨。期间,他还游访了中国四大漆器产地,与当地漆艺匠人交流,汲取各家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顺其自然 天我各半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李俊锋不断创新,探寻漆器的更多可能。本着“天造其物,必修其型,天做一半,我做一半”的宗旨,李俊锋选择自然胎体反脱胎漆器的研究方向。

一片树叶、一只莲蓬、一个葫芦,都可以用来做胎体,先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苎麻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从胎体到形态,再到色彩,都取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让大漆艺术纯真演绎。

(天然南瓜脱胎香盒)

“我做的漆器,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恰恰也是因为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反而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李俊锋说到。

李俊锋做的一只天然石榴脱胎漂流杯,胎体表现得漆面流动自然,“飞溅”上去的漆点,因距离、大小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很是惊艳。“这种技法难点在于漆的浓稠度、对落漆时间的把控,以及对周围湿度、温度变化的掌控等,没有一定标准,凭的是感觉。”李俊锋说得轻描淡写,其实却是这么多年坚持之后的岁月馈赠。

(天然莲蓬脱胎漆器)

研发创新 匠心守护

李俊锋的自然胎体反脱胎漆器工艺属于国内首创,取自然界的万物为胎,再利用大漆这种天然材料制作出各种形态、各种色彩、各种图案的漆器。这种创新充分展现了大漆这种材料多样性的特点, 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反脱胎工艺是与常规的脱胎工艺相反的工艺,比如利用天然石榴壳来制作茶盏,首先将新鲜石榴在通风干燥处自然阴干一年后,清理内部,完成初步塑形;然后在石榴壳内部裱以天然苎麻布,待干燥后进行刷灰,分别用粗、中、细不同目数的古旧砖瓦灰和糯米粉以及天然生漆搅拌而成,起到固胎的作用,每一次刷灰干燥后都要进行打磨,如此反复,直到胎体表面足够光滑。待灰胎足够干燥后将原来的石榴壳去除,完成脱胎;之后在脱胎胎体内部及外部刷足够的底漆后,在外部表面打捻,打捻起到图案基础设计的作用,之后反复刷各种色漆。整个制作过程粗略划分有十余道工序,若细分则多达上百道工序。制作天然石榴反脱胎漆器工期6—8个月,每一款作品从器型到图案,可以相似却从不相同。

(大漆银镯)

传统工艺也可以很时尚,关键在于现代观念的植入。2018年下半年开始,李俊锋尝试将大漆和银镯结合。经过两年技术研发,终于在2020年将整个工艺拉通,成功研发出大漆银镯这一全新产品,并于2020年6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大漆银镯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2021年7月,专利正式获批。在此期间,李俊锋还将大漆与其它各种银器结合,比如银壶、银杯、银茶罐等。从2021年8月开始,大漆银器新产品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大漆银杯——自然胎体反脱胎漆器与银器的结合)

自2019年10月开始,李俊锋将大漆和红河个旧锡器结合,深度研发大漆锡器工艺。经过三年多的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大漆在金属锡器表面的附着力问题和融合度问题,该工艺对整个锡器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开发的系列大漆锡器新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到目前为止,大漆锡器年度加工量大约5000件,创造近千万元的市场价值。2022年3月,李俊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一种以大漆作为抗氧化涂层及表面装饰的手工锡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目前该技术已处于保护阶段。

(大漆锡器)

文化赋能 助力振兴

2018年9月,李俊锋在武定县狮山镇禄金村委会解家营村建立了柒拾叁漆器工作室,以生产加工漆器为主,培养包括当地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做漆工。

李俊锋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培养了一支设计一流,技术过硬,管理先进的团队。团队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和管理。设计人员包括清华美院大漆专业的研究生和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技术团队主要以当地村民为主,通过几年来积累的实战经验,他们个个都达到了高级漆工的水平,能够独立加工各类漆器产品。目前,技术漆工有10余人,每人每年完成的加工量近千件。公司从2019年9月开始的第一批300件加工订单,到现在每年漆器加工数量突破万件,2022年销售收入达两千多万元。

(大漆银杯——蛋壳镶嵌工艺)

“与其说我有匠心,倒不如说是一颗倔犟的心;说是一门手艺,其实我们是在坚守着这项技艺和守着这份文化传承的初心。”李俊锋说,明年他将争取培养增加技术工人到40人左右,通过开发一些以大漆系列产品为特色的文化产品,建设乡村博物馆等带动当地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以大漆系列产品为特色的“漆器村”,让更多人因此而真正受益。

(大漆银壶)

“我也随时欢迎更多的人来参观、体验、学习和关注漆器,也想做出普通人都消费得起的漆器,这也是一种传承。”对此,李俊锋充满期待。

文旅头条通讯员 武学成 李绍德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