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学促干强动力 焕发非遗保护新活力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殷殷嘱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紧盯非遗领域的短板弱项,边学习边实践,边调查边完善,边检视边整改,以学促干提升非遗保护水平,推动云南非遗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注重以学增智,注入非遗保护新动能

一是学思想明方向,坚守非遗保护人的初心使命。在主题教育中,组织全省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瞄准“五个目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充分认识非遗对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坚守非遗保护为了人民、保护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二是学思想悟原理,把握非遗保护的方法路径。聚焦审计、督查、考评反馈问题和组织生活会查找问题,梳理问题清单5个,按照“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要求,推进整改落实。三是学思想凝共识,汇聚非遗保护发展合力。聚焦云南非遗展示馆建设、边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传播推广、非遗活化利用等课题,采取下基层随机调研、召开专家座谈会专题调研、参加省外活动时机结合调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等,凝聚非遗保护发展共识。

(云南非遗舞蹈亮相央视直播间 金平县文旅局 供图)

注重固强补弱,提升非遗保护新水平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规范管理。梳理总结、归纳提炼云南非遗保护实践经验,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强化数字化保护。开展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建设工作。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能力建设。组织云南大学等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5所院校发挥各自所长,努力探索,扎实推进研培计划。四是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强化区域性整体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我省非遗整体性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推行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了“云南经验”。

(非遗传承 龙沙 摄)

注重做好“非遗+”文章,赋能文旅融合新实践

一是“非遗+景区”,增添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推出“丝路云赏”等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遴选特色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其中,4A级景区云南民族村,集合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节目驻场演出,增加游客体验感;集合展、产、研、学、售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资源。二是“非遗+基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发挥民族优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探索“非遗+基地”创新发展模式。三是“非遗+文创”,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市场。认定35家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组织开展云南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体现“源于非遗、匠心独运,连接生活、贴近消费,传承历史、绽放光彩”理念。四是“非遗+演艺”,展示文旅融合发展新形象。从非遗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开展文艺创作,将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以演艺的形式呈现给广大游客。

(“中国旅游日”非遗进景区 孙兵 摄)

注重讲好云南非遗故事,搭建传播推广新平台

一是借势主流媒体,形成宣传热效应。5月1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在CCTV-1播出,节目的成功播出,展现了非遗里程碑式传播理念,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二是借助新型媒体,推动保护成果利用。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宣传推广成效明显,实现了非遗资源与“云南公共文化云”“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的常态宣传;不断改进和加强云南非遗保护网、云南非遗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了非遗宣传和传播。三是借力展示平台,扩大受众覆盖面。自2006年以来,连续16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利用民族节日、会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推荐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展览、展演和展销,“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等,成为宣传展示云南非遗的重要平台。

(《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专家座谈会 李亚 摄)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通讯员 念华昆 王吉甫 文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