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绣非遗蝶变之路

10月20日下午,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经济日报社主办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新时代云南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昆明海埂会堂举办。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作题为“千年彝绣非遗蝶变之路”的主题发言。

(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新时代云南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

楚雄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深挖“彝绣”浸润于“生命、生活、生产”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推动千年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走出“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蝶变之路,“彝绣”逐渐成为彩云之南文化新名片。


(彝绣产品马缨花系列陶瓷杯在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银奖走出合作共赢的蝶变之路)

楚雄彝绣因美而生、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借助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之桥,一次次“走出去”交流互鉴,把彝绣从永仁直苴山村田野上保留了1350多年、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推上北京、上海、纽约时装周之后,又成功走上米兰时装周,正铆劲筹办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非遗盛典”全省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巴黎时装周楚雄彝绣发布会,争取世界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落户云南,打造“遇见楚雄·非遗与传播”论坛品牌,与人民日报合作拍摄“楚雄绣娘”纪录片,向世界展示历久弥新的千年技艺和古老的东方美学。一次次“融进去”合作共赢,与东方国际集团、肯德基、上海申孜实业等知名企业,与意大利、英国、葡萄牙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湄洲岛管委会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联名款产品,与中国鞋都莆田鞋企业合作开发“楚雄彝绣—莆田鞋”联名款产品,加快拓展上海、福建、广东、香港等发达地区刺绣品市场,努力把传统绣片变成时尚名片。

(米兰时装周)


走出创新创造的蝶变之路承古出新,飞针走线绣出亿元大产业。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以彝绣为主营业务的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出台加快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37条措施、推动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构建全局谋划和统筹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发展,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创意研发“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三大系列彝绣文创产品;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力争明年新建车间26个、绣坊846个,实现“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空间布局。迈步数字化,推进绣娘数据库建设和传统手工刺绣纹样版权保护;与新华社合作启动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编制,推动彝绣数字化转型、国际化传播。实施补链延链,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保证彝绣产品质量的“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的“彝绣识”、制定规范彝绣行业生产定价标准的“彝绣标”,以及“彝绣园”“彝绣奖”“彝绣造”“彝绣游”“彝绣秀”“彝绣库”,形成生产端和市场端完备的产业链,有效解决彝绣产业规模小、市场窄、品牌弱、人才少等问题。讲好非遗故事,在各级主流媒体刊播稿件1.3万余篇(条),媒体曝光量超3.3亿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央视、《瞭望》、云南发布等权威媒体点赞关注。

(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


走出和美共生的蝶变之路坚持发展彝绣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保障绣娘权益。大力支持绣娘传承提升民族技艺水平,培养出返乡创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省党代表丁兰英和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等一批彝绣人才。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一体化推进彝绣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如今,彝绣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广大绣娘“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绣出既美且富的指尖经济,2012年至2022年,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到5.7万人,增长1倍;绣娘人均增收从563元增加到3180元,增长4.6倍,带动12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古老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彝绣成为把更多妈妈留在家的温暖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穿在身上的艺术绣品变成了可以卖钱的经济商品。


来源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