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3地拟入选!2023—2025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正在公示

10月26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示,确定了2023—2025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其中,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申报项目:彝族打歌)、西盟佤族自治县(申报项目:佤族木鼓舞、甩发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项目:拉祜族摆舞)入选该名单。

景东彝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之乡

彝族打歌彝语称“欧克”,是景东广为普及、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彝族打歌融诗、歌、舞、乐为一体,集娱乐性、趣味性、表演性于一身,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景东,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听见芦笙响,脚干就发痒”“跳歌要跳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

(景东县火把节打歌盛况)

(景东县三弦广场打歌盛况)

打歌已成为景东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赶街问路、劳动约伴,还是大山中路遇、嬉戏、寻找伴侣都以打歌作为媒介。2006年5月,彝族打歌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参与到彝族打歌这一活动中。青山绿水,总以歌舞相伴,笙弦相随。

(安定镇民间打野歌)

(非遗传承人教游客跳直歌)

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木鼓舞、甩发舞之乡

西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2005年被普洱市人民政府公布命名为木鼓舞之乡、甩发舞之乡。木鼓舞,佤语称“各老代刻落”,是广泛流传于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的民间舞蹈,它与佤族拉木鼓的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木鼓舞是西盟佤族传统舞蹈,无论男女老少,凡有重大节日活动,都会合着鼓点跳起木鼓舞。

(《佤山鼓韵》)

(佤族木鼓舞)

甩发舞为佤族女性舞蹈,以甩摆头发为表演特征而得名,具有浓郁的民族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西盟县主要传统文艺之一。近年来,西盟县以木鼓舞、甩发舞为元素创编的原生态歌舞《佤部落》、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精品力作,累计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开展巡演50余场次。


(甩发舞)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摆舞之乡

摆舞是拉祜族世代流传、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舞蹈,可分为摆手型、步伐型、击鼓型三大类,主要表现拉祜族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从2014年开始,澜沧县以拉祜族摆舞为代表,被文化和旅游部3次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取材于拉祜族摆舞的原创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先后荣获普洱市第三届群众文化“茶花奖”金奖、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云南省首届原创舞蹈展演“最佳作品奖”;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入选云南省新创民族民间舞作品集节目展演和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荣登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荣获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

(《摆出一个春天》)

(老达保村民为游客表演拉祜族摆舞)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西盟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罗中儒 供图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