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河硐村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 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楚雄州南华县龙川镇河硐村党总支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工程,加速推进党建和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动员、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食用菌、花卉、蔬菜等特色产业,2023年1—10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71万元,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谋划项目“全要素组织化”,集体经济增收基础更稳固。村党总支坚持把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作为项目谋划重要标准。网格化摸底。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对河硐村开展了“摸产业、摸民意、摸政策”三摸工作。结合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调整产业结构,开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效益“三赢”新局面。精准化对接。牢牢把握“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广泛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由政府主导、沪滇协作、社会资本参与的涉农资金整合工程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多元化协作。在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中,充分抓住现代特色农业市场前景和种植资源优势,2019年投入资金55万元建成100千瓦扶贫光伏电站1座。2020年投入资金650万元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60亩和西蓝花冷链包装车间1200平方米,冷库3500立方米。2021年完成投资1500万元的河硐村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成80亩高标温室联体大棚,配套建设2400平方米的采后处理中心和加温中心。完成投资300万元的西蓝花冷链包装车间(二期)项目,建成厂房890平方米,冷库800立方米。目前园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形成“一园、两区、多点”的设施农业布局。



利益联结“全过程组织化”,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多元。建立“党建+”联结机制。严格按照《南华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奖励办法(试行)》要求,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有效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破解了基层党组织“有心服务、无钱办事”的难题。同时,党员带头种、群众齐参与,推动党组织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联盟。落实“双绑”联结机制。采取以奖代补、金融支持等措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市场主体。目前,实施培育农业企业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种养殖大户7户。通过“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建立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用、渠道共建、互帮互助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种养产业36户。推广“三变”联结机制。将土地作为最优质的资产,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建成后交由河硐村委会使用管理,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0多万元,实现资源变资产。成立合作社,有序、规范引导土地流转(每亩租金1000元),集中土地流转片区内的群众以土地和建设的资产入股进行资产折股量化,流转土地农民持股分红,流转的1460亩土地(含温室棚用地面积)每年可实现土地流转收入146万元,涉及360户农户,户均每年增收3055元,群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股东。



产业发展“全链条组织化”,集体经济增收动力更强劲。资源聚在“生产链”。该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流转土地1400发展西蓝花种植,基地总产值达1344万元;引进企业租赁2020年、2021年建成的两期共118.5亩温室棚发展玫瑰花种植,年产值1425万元。群众富在“利益链”。让群众深度参与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对周边脱贫户和困难易致贫户131户498人(含徐营、上庄科2个村委会)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梳理企业用工需求,吸收当地群众50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就业,带动河硐村12人参与园区食用菌种植工作,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带动49户家庭投身到烟草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产业强在“价值链”。村党组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念好“土地”经,把自然条件转化为经济条件,引进上海市爱到家、楚雄滇耘花卉等企业,建成河硐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集中解决了资金、土地、用工、就业等问题,通过产业园区带动形成食用菌、蔬菜、花卉、稻渔、美食、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


文旅头条通讯员 鲁宗洲 文

龙川镇人民政府供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