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临沧市7个村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

日前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公布2023年云南省

最美乡愁旅游地认定名单

临沧市共有7个村上榜

分别是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自然村

云县漫湾镇昔宜村昔宜自然村

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委会安石村组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

耿马县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组

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

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景亢自然村

乡愁是一种情怀,游客怎样才能在乡村旅游中感受到乡愁?近年来,临沧市组织8县(区)深入挖掘临沧美丽乡村的民族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融入美丽公路、半山酒店、特色村寨、主题营地、民宿客栈、田园花海、精品庄园等产品,全面提升临沧最美乡愁旅游地发展水平。发布《临沧市最美乡愁旅游精品线路规划(2021—2025)》,通过完善道路交通升级、田园景观打造、乡村聚落美化、旅游设施四条路径,遵循临沧旅游精品线路、云南美丽乡村廊道、国家安定团结示范边境带三大发展思路和方向,打造临沧最美乡愁旅游精品线路。根据各县区初选,市文化旅游局复核补齐旅游供给短板后,全市共推荐9地报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最终7地入选2023年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入选率近80%。

详情如下

↓↓↓

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截图

一起看看入选的7个村!

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碗窑自然村

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碗窑村,隶属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距临沧机场2公里、临沧市区19公里,辖碗窑、腊托两个自然村,有农户513户1964人,以汉族、拉祜族、傣族为主,因最初生产的陶器以碗为主,因此得名“碗窑”。该村拥有全亚洲第一储量、品质的高岭土,自清乾隆年间起,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制陶历史,碗窑村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土陶文化这个最大资源,从“陶”做起、借“陶”作文、以“陶”破局,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推动碗窑村实现美丽“窑变”,变成了鲜花飘香、林果满园、陶瓷驰名、人民幸福的美丽村庄。

碗窑村是临沧市打造的重点乡村旅游村,2012年底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是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2013年碗窑村的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2018年被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级美丽村庄”;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2021年碗窑村被评选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同年10月,碗窑村被评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纳入《云南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运行监测管理系统》常态化管理情况。全村旅游从业人数245人,年接待游客46余万人,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18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万元。

据《临沧县志》记载:早在1736年,湖南人杨义远、邓成和、罗文华从湖南长沙带着一手制陶绝活来到碗窑村,被这里优质的陶泥资源所吸引,于是决定就地取材、制陶谋生,在融入当地生产生活中遇上了当地勤劳美丽的布朗族姑娘,并结成美好姻缘,此后他们建起了龙窑,繁衍生息,经过300年的传承发展,碗窑村已形成了“全村玩泥巴、老少制陶器、个个手艺人”的繁荣景象。全村266户人家从事制陶生产和销售行业,制陶兴盛之时,全村有80%以上的从事陶业生产,村内有大小龙窑21条,其中9条古龙窑仍在使用并被公布为临沧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也被称为“清朝龙窑仍在燃烧的村庄”。

云县漫湾镇昔宜村昔宜自然村

昔宜村位于云县漫湾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0公里,地处省城联结临沧高等级公路的咽喉要道,成为内地进入临沧的第一个行政村,是国家级森林村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旅游名村,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市级乡村旅游品牌村。全村国土总面积57.5平方千米,辖26个村民小组,2022年接待游客20.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万元。

被誉为“临沧北门第一村”的漫湾镇昔宜村,像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澜沧江的右岸,是云县“百里长湖”的核心景区。昔宜古称昔弥,清《顺宁府志》描述:“昔弥之峰耸而翠,遥接孤城;沧江之水漪似深,险同天堑。”江水不息,奔流古今。现在的昔宜跨江大桥,连接了云县和大理州南涧县,一道美丽的“高峡飞虹”,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江中,桥上车辆往来,桥下渔船如梭,两岸青山白云,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依山傍水的昔宜村,是漫湾电站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重点村,这里青瓦白墙,绿树成荫,鱼馆相连,井然有序,让人恍如走进了世外桃源。从昔宜村码头乘船出发,顺江而下,可达漫湾电站、大朝山电站,两岸悬崖峭壁,奇峰异石,鬼斧神工,古木参天,藤条如林,景色如画。在波平如镜的百里长湖,蓝天、白云、青山、人影,倒映水中,如梦如幻,让人沉醉。在景区沿线,依次分布着澜沧江大峡谷、忙怀新石器遗址、朝山寺、民族风情村、电站大坝等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

昔宜村紧紧抓住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和绿美建设的机遇,结合漫湾“百里长湖”景区资源,大力发展集食、宿、游于一体的澜沧江水上旅游产业,目前有河湖景观、沿河公园、渔货产品、茶叶加工、特色小吃等旅游产业。景区以提升游客游览观光体验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景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景观色彩。目前,打造形成水牛、河马、长颈鹿、荷兰风车等精品小景,通过“三亚”风情等特色主题打造,吸引周边游客,拉动消费,提升营运企业的收入水平。旅游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经营主体、农特产品交易主体、渔船经营主体等。旅游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经营主体25家,农特产品交易主体40家,渔船经营主体93家。

结合彝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每年10月,昔宜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万人齐聚昔宜码头,打歌队和着笛子、三弦声尽情地打歌,时不时穿插调子对唱。村民、游客们也纷纷加入到打歌队伍中,亲自上场体验昔宜村举办民俗文化节的热情。村周边“建设采摘园、生态园、农家乐、沿湖走廊”等设施,建成该类生态项目园区4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昔宜自然村的特色产业,鼓励各类生态产业扩大规模。对绿美乡村的各类设施建设持续补充、充分利用四旁地与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立体增花增绿工作。

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委会安石村组

安石村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村域边界紧邻凤庆县城,村委会距县城6公里。安石村旧称安石铺,原是中原进入凤庆的重要关口驿道,是古时南茶马古道——顺宁道的必经之地。全村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300米,年降水量1336毫米,年平均气温16.5℃。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814户农户,总人口3391人。有专业合作社1个,有旅游公司2个、员工92人,有农家乐及特色餐饮店6家、旅游从业人员160人,2022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9668.7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万元。安石村辖区内山翠水碧,太平山、保平山、宝牛山诸山环绕,安庆河蜿蜒穿村而过,更有桂花树、宝牛山、保平山森林公园坐落其中;凤庆通用机场毗邻而建,老云保公路、凤习二级公路、云保高速公路等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安石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云南省百强农技协会”“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安石村建筑历史悠久——安石茶叶初制所旧址于2011年被临沧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1953年,因保留有凤庆县解放初期的制茶设备而体现其特有的价值。2019年,安石村茶叶初制所修缮为集茶产品展示、制茶体验、品茶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中心设计滇红茶文化墙、滇红茶文化展柜等;配套设置揉筒、筛茶、烘干等制茶设备、流程展示平台。通过展示滇红茶制作技艺,宣传滇红茶文化,使游客能够充分了解滇红茶历史,亲自体验滇红茶制作,加深安石村“滇红第一村”印象,扩大“滇红第一村”品牌效应。

此外,安石也被称为百年古茶园,因其现有古茶园2000亩,并都种植于民国时期。2003年,凤山镇安石村、红塘村、水箐村、上寨村、落星村五个行政村被市县命名为“中国滇红第一村”2010年登记注册“滇红第一村商标。2018 年之后,凤山镇探索成立“滇红第一村党委”,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安石村为重点,联合红塘村、水箐村、上寨村、落星村,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利益联结纽带,立足区位、人文、产业优势,将“滇红第一村”打造成集产业发展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乡土文化特色村为一体的全省最美丽的“中国滇红第一村”“滇红第一村”拥有着优越的茶叶资源五个村共有3万余亩高优生态茶园,茶叶初制所62个,规模以上制茶企业 12 家,茶叶年产量达3000余吨。同时,核桃、畜牧、旅游等产业优势突出,建有优质泡核桃基地2.8万亩,年产泡核桃1900余吨。


安石村旅游景点包括:“滇红第一村”寨门牌坊、滇红茶文化活态博物馆、茶文化体验中心、古茶园、桂花树森林公园、红脆李园、杨梅园、春櫆园、樱花谷、茶花园、乡村游乐园、网红民宿等。


在“滇红第一村”,可以这样游玩:一是沿景区公路和健康步行道可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茶园樱花谷、杨梅园、红脆李园景观;二是在茶文化体验中心体验制茶工艺,生产加工“中国滇红第一村”工夫红茶,在观景台、观光廊道观赏茶园风光;三是在茶花园观赏茶花、烧烤、亲水体验;四是在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星级农家小院,体验乡土特色蔬菜瓜果炖羊肉驴肉等美食;五是每年举办各类健康旅游活动,如“绿色健康跑”活动,主题篝火、露营活动等;六是体验乡村游乐园、集体个人拓展训练、真人CS、越野拉丁车儿童游乐园以及家长休闲区等娱乐项目。

安石村外的路边、有很多农户在售卖自家种植的水果,李子,桃子,葡萄……无论是舟车劳顿的旅人还是归心似箭的游子,路过此地,都会带上一点儿,或自己品尝,或与人分享。这或许是一个人一生中不能不到的地方。有人说,来此之前,你要把自己清空,放下杂念,让自己身归安石的静谧与平和,才能装下安石的茶香、茶歌、茶舞和荼宴。全身心沉浸在滇红茶的柔暖甜香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幸福的体验。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委会位于南伞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属抵边村,有898户4170人。有合作社1个(镇康县红岩边民互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国家AAA级景区1个 ,红岩村委会刺树丫口自然村纳入《云南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运行监测管理系统》管理。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在发展乡村振兴中用活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边地特色,把农商文旅和红色党建等元素融为一体,大力发展边境红色旅游。目前,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已成为镇康县乃至临沧市名副其实的一村观两国的“旅游网红打卡村庄”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沿边小康示范村和镇康首个国家AAA级景区。

按照“红旅、农旅、文旅、边旅”结合的理念,全力推进红岩村委会刺树丫口边境特色旅游村建设,做到红色边地文化和彝族文化相结合、传统自然景观和现代庭院景观相结合,在边境村刺树丫口自然村着力建设打造了巡边栈道、观城台等旅游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为更好的发展红岩村乡村旅游,镇康县阿数瑟文化传承体验示范基地(一期)建设项目在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启动,总用地面积为103 亩,总建筑面积 1976.2 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接待中心、入口溶洞、艺术餐厅“阿数瑟的家”、装配式文化体验屋(民族歌舞服饰传承室)、游泳池及配套用房、停车场、绿色景观、农耕文化体验,以及红线外的阿数瑟打歌平台建设及观景云台提升等内容。

红岩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村民办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红岩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的红岩村,村美民富、乡风文明、产业兴旺,下步,刺树丫口自然村将结合乡村振兴,依托当地红色历史文化和边地风光资源,将守边与兴边有效衔接,盘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集生态宜居、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边境红色旅游示范村,开启边境乡村旅游新业态,向更高更好的层次迈进。

耿马自治县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组

遮哈社区位于孟定镇东部,距孟定镇政府驻地7.1公里,距耿马县78公里。全社区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遮哈社区202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其中芒团自然村2014年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同时“芒团纸文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16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截止2023年9月,居民收入220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0元。其中:旅游经济收入16.8万元,接待人次0.84万人。

遮哈社区充分调动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乡村旅游为龙头带动乡村振兴,结合区位、自然和人文优势,做实做精遮哈社区旅游发展规划,形成民族文化旅游区、绿色生态产业与体验区、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布局,完善遮哈社区绿美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芒团—洞景佛寺—弄棒—南汀画院旅游环线,全力推动遮哈社区旅游产业来撬动全社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定位。

紧紧抓住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和绿美建设的机遇,按“一项一策”的原则,以提升景区游客游览观光体验为目标,通过裸露地补绿、闲置地覆绿、见缝插绿、增加立体绿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景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景观色彩。通过“傣族”风情、“东南亚”风情、“芒团纸艺小镇”等特色主题打造,吸引周边游客,拉动消费,提升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旅游发展带动餐饮民宿经营主体、农特产品交易主体等。

经长期建设和项目投入“芒团纸文化景区”建成耿马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成2300平方米的芒团造纸文化广场1个,1100平方米的停车场暨芒团林果产品交易市场1个;新建了270平方米的傣族传统干栏式景观休憩长廊2组,造纸雕塑1组;建成22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1间,建成农家造纸体验户10户,依托当地民居房改造民宿1户、“农家乐”3户。依托南汀画院带动作用,每年有3000多在校大学生、画家前来南汀画院写生,傣家民宿将为更多画家、大学生、游客提供民宿服务,南汀画院湿地客栈打造民宿24间48床。

结合傣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好对社区村容村貌整治、人居环境美化、村庄周边绿化、景观打造的持续建设工作。组织群众干部在村庄住房旁、围墙边、公路旁、闲置空地和裸露地带增华增绿,有效合理打造植绿样板。维持保护现有人居环境美化成果,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绿化项目尚有不足的地方持续完善。清查违规焚烧、填埋、堆放等行为,对社区部分区域出现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进行整治。对绿美乡村的各类设施建设持续补充、充分利用四旁地与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立体增花增绿工作。

沧源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

班洪村班坝自然村是省级文明村、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旅游名村和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品牌村,国土面积6.21平方公里,共有农户42户200人。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的牵引带动,班坝自然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着手整治“两违两污”,围绕“屋子、院子、寨子”实施“微景观、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建设行动,扮靓村庄形象,实现“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真正把村庄建设成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把“好风景”变“好钱景”,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滚河国家森林公园”四个“国字头”的深刻内涵,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成功创建班洪“葫芦王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班洪班坝自然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班洪大寨自然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让好资源变成好“钱”景,带动农民吃上“旅游饭”,打造了乡村振兴“班洪样板”。

依托班坝自然村位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区位优势,保持了村庄和自然风貌的原生性,紧紧围绕旅游“八大要素”,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按照“乡级平台公司+村党组织+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村集体经济1135分配机制”,确保公司、村集体、农户共同受益。用旅游思维谋划农业,景观化、体验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把农产品变为商品,增加群众收益。目前,班坝自然村南滚河蜂蜜加工厂加工蜂蜜20吨,实现产值200万元;竹笋加工厂加工笋干20吨,实现产值104万元;标准化生猪养殖厂出栏生猪200头,实现产值43万元;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四大嫂饭店二店实现经营性收入82万元。

班坝自然村景点自2020年10月1日开业以来,正常运营6个月,实现旅游总收入467万元,纯收益240万元,其中公司收益24万元、村组集体收益72万元、农户收益120万元。农户收入由流转土地的租金、务工就业的薪金、资产收益分红的股金、发展庭院经济的现金“四金”组成,户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

围绕“佤山共同富裕第一村”的目标。按照资源利用集约的原则。通过合法程序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流转,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将土地、产业、产品等整合到加工厂或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和结算,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按照资产归属集体的原则。明确凡国家出资建设形成的资产,以及政府无偿帮助群众发展的产业,尤其是长期产业,均纳入集体资产管理、经营,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让资源、资产、收益的管理、经营、分配由村集体说了算,打牢共同富裕的基础。

抓住沧源作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县”的机遇,积极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方式,成立三套组织架构,乡村振兴理事会负责好村庄建设,乡村治理协商会负责好村庄治理,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好村庄运营。推行“五权集中”制度,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任乡村振兴理事会、乡村治理协商会、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三个机构负责人。做实网格化管理,将农户按5至7户设立为一个管理网格,并推选1名网格长,负责农户的日常监督管理。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事小情由村民自说、自议、自定、自办、自评。

双江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景亢自然村

允俸村委会位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沙河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 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19亩,其中水田3349亩、旱地7970亩,人均耕地2.7亩。全村辖1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1153户4318人,是一个以傣族、佤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辖区内的景亢自然村先后获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旅游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

允俸村委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特色美食、节庆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闯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子,2021年纳入《云南省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运行监测管理系统》进行常态化管理,于每月底进行填报同比去年的旅游人数、收入等。允俸村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探索实践案例《村景一体化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入选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广的发展乡村旅游助农增收10个实践模式之一。

“三股力量”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把外出青年吸引回来,把当地群众动员起来,把政策项目聚集起来,集中精力打造“ 一村一品”,让乡村旅游发展更富活力。一是用好返乡人员力量。摸清外出优秀人才底数和基本情况,打好家乡牌、感情牌,让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投,先后回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47人,让返乡人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傣族姑娘艾拉早年在昆明从事餐饮及食品加工行业,创立了“小卜少”品牌,事业红火,在村组干部动员下,回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于2021年建成集歌舞表演、傣族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小卜少故里”傣族体验馆,带动20位本地群众就业,成为了双江新兴的网红点、打卡地。二是聚集当地群众力量。充分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自主发展、自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村党组织、乡村振兴理事会的带领下,群众自觉落实村里规划,累计投工投劳10万余人次,自行修建竹篱栈道、花道,清理沟渠100多条,形成常态化人居环境整治制度,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装扮自己的村庄。三是用活政策项目力量。抢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机遇,先后实施东航景亢傣族风情村”援建项目、“携手兴乡村行动”允俸村红山小寨村级功能提升项目、那京自然村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等,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为打造乡村旅游“一村一品”奠定坚实基础。

“三项机制”增添新活力,强化乡村旅游发展保障。坚持把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利益联结、学习培训等机制,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是建立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招商辅助”的运营管理机制,成立旅游公司,将县、市、省内外的游客源源不断的引进来;同时,引进“老佤牛圈咖啡”、存木香、茗盛等一批企业落户经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就业。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先后组建水稻、蔬菜、养殖、旅游等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理事会+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技术服务、入股分红、订单收购、解决就业等方式,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公司共赢。比如,水稻种植农民合作社,借势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打造的“南勐河优质米”品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种植、销售模式。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把种植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推出“马铃薯+稻+鱼+鸭”种养模式,单就马铃薯一项,2022年种植面积达3400亩,平均亩产量3吨,亩均收入3000元,实现产值1020万元。三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结合“五大培训工程”,聘请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到村开展民宿、餐饮、导游、食品安全、种养殖等培训,确保每户至少都有一名技能人才或致富带头人。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培训5期以上,在为允俸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人才保障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村民自我“造血”功能。

“三个突出”建设新村庄,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规划,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以“万名干部规 划家乡行动”为抓手,在村党组织带领下,村民与回村干部一起对全村产业基础、风土民情、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等进行全面盘点,在认真分析“人的清单、物的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清单”4张清单基础上,确定了“民族文化荟萃之地,民俗风情旅游之乡”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对全村景点布局、旅游线路、功能配套、施工建设等进行高标准规划。二是突出美丽村庄建设。以“四季有色、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果”为目标,拆围墙、搞绿化、造花海,将原先农户的“草堆、柴堆、粪堆”改造成“菜园、果园、花园”,完成栽植三角梅2万余株、鲜花5万余株,建成美丽公路22.7公里,全力打造“村在园中、家在景中”的美丽村庄。三是突出配套设施基础。先后整合沪滇协作、交通、民宗、农业等项目资金2300多万元,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大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水平,建成旅游公厕5座、游客服务中心2个、休闲旅游步道1.5公里、休闲亭6个、停车场1300平方米,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咖啡馆、傣族餐厅等。

允俸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作为多元民族文化这一优势资源,激活“民族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元素,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休闲游憩、乡村民宿、特色美食、节庆活动、花卉、特色水果等,发展“多元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业”,着力把景亢打造成为“城郊旅游目的地”,那京打造成为“金链子花盛开村庄”。2022年以来,允俸村接待游客16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0.89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1.5万元。



来源 恒春临沧

编辑 汤雁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