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2001年第一届毕业生百分百上线,十五年以来已经帮助两千多位学生进入大学)的云南省丽江华坪女高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为原型拍摄的院线电影《我本是高山》,自11月24日上映以来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引发的举国上下社会热议可谓地毯式核辐射裂变一般备受关注与追踪评说。
面对帮助两千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6月荣获“七一勋章”,2023年10月25日,又被选举为中国妇联第十三届副主席的“燃灯”校长桂梅老师,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堆积如山的荣誉和海量“主旋律”素材。这类型化楷模电影的创作一直都是高难度,因为生活原型早已深入人心先入为主了。每一个细节观众势必会拿着放大镜打着灯笼在显微镜下对号入座,对楷模人物充满莫大的期待!对创作团队有着无比的挑战!应该如何在守正与创新的临界点,推陈出新呈现与时俱进现代化的镜头视听语言,人物设置矛盾冲突,主题立意叙事方式......
导演郑大圣出生于电影世家(外祖父是戏剧家黄佐临、外婆是舞台银幕双栖明星丹尼、母亲是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父亲郑长符是美工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接连荣获“金鸡百花”奖、德国中国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奥地利易本希电影节纪录片奖、瑞士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片奖等等电影奖;联合导演入围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的杨瑾出手不凡。袁媛、陈麒凌编剧,海清、陈永胜、柴烨、胡歌主演,李晨、张丰毅、秦海璐客串。剧组主创们为了靠近真实,用了两年时间在华坪女中体验生活堪景。出品方瑞丽市谦海文化传媒、云南金彩视界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中的第二出品方云南金彩视界是云南广电传媒集团下属的全资影视公司。这样强强联合专业且敬业的阵容,应该是赢在了起跑线。
作为影视制作行业圈中二十余年的一员从业者,我同样带着审视与检阅的挑剔和学习并存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在自媒体网络铺天盖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的舆情中,《我本是高山》带给我的观影体验,留给我的思考是触动内心的深层回想,是延展了主旋律影片在创作与制作,技术与艺术,商业与文艺,市场与票房,教育与娱乐,电影与批评等等系列问题的拷问。这系列的学习收获价值远远超越了我走进电影院的观影初衷。站在圈内制片人、策划人的同行角度有感而发一吐为快,不成熟的观点视觉与各位互鉴交流。
党性信仰与人性情感相融共生共情
没走进电影院观影之前,我在两个作家群里看到大家热烈的讨论,是什么支撑张校长如此执着不畏艰辛用命来创办华坪女中?我想一定是精神信仰!共产党员的本色使然!观影后我为自己的准确判断欢呼雀跃。
电影中适时镶嵌展示的革命歌曲《红梅赞》《英雄赞歌》,通过镜头语言和画面醒目的党徽、画出来的党旗、鲜红的国旗和升旗仪式......尤其,张校长带着学生们铿锵有力诵读的女中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女中誓言的潜台词就是--气吞万里如虎,气冲山河如渊,就是要争先为前,要横刀立马做人杰。时而不时的在观影过程中为之一振热血沸腾。仿佛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在接受着张校长激情澎湃又近乎苛刻无度的魔鬼训练。
让我刻骨铭心备受洗礼的是女中17个老师当中9个忍受不了艰苦的学校环境和待遇相继辞职了,似乎撤校师生分流到一中已经成为定局。在一万个不甘的坚定信念中,张校长发现留下的8个老师当中竟然还有6个党员。必胜的决心再次燃烧起来。她说:“如果在抗战年代,阵地上只剩一个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张校长让年轻老师们在墙上画出了党旗,面对党旗右手握拳举起再次常温入党誓言。她的红色教育,不断在激发大家心中的理想信念。除了党的芬芳誓言和承诺,溯本求源追寻探究这位神一般的病体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内驱力?!
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少女时代的张桂梅,被选为歌剧《红岩》江姐的饰演者,不知道翻烂了多少本《红岩》。潜移默化的红色基因在她的心里埋下了做江姐那样的人的“金种子”。17岁支边来到云南,不到四十岁一直牵手在教育战线的校长丈夫因病离世,为了化解悲痛离开大理来到华坪,祸不单行癌症降临威胁她的生命之际,丽江和华坪的父老乡亲捐款送她到昆明做手术及时救治得到康复。一位在县里开会的女老师把身上仅有的五元钱捐给她治病,甘愿走路回二十里外的家。回馈与感恩的心,还有爱的力量让她十几年如一日的托起了创办女中的伟大梦想!
片中六次累积五分钟蒙太奇闪回,出现张校长与亡夫(胡歌饰演)的虚实相见一起生活的镜头。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是我非我,物我两忘的间离效果,增加了唯美的朦胧氛围。每每亡夫出现都是在张校长困顿疲倦,孤立无援之际。他们最后一次欢聚是在张校长昏迷状态,在抢救室带着氧气面罩。好像要求牵手追随亡夫而去,这时响起了女中学生们熟悉而优美的《红梅赞》歌声,心灵的感应与共情,张校长眼角流淌出幸福的热泪,她已经是学生们心中割舍不掉的“妈妈”。她又何忍离去呢?毕竟,女孩们还没有考出去啊!
实力派演员海清因为有过《隐入尘烟》在农村体验生活八个月的成功打底,加上这次两年的准备工作,得到桂梅老师的鼓励与认可进入的创作状态。神形兼备的塑造了张校长的银幕形象。
胡歌饰演的亡夫一角,与海清的六场对手戏,我感觉更加丰富完善了张校长女性柔情有爱有温度的一面。让这个刚毅坚卓咬紧牙冠奋力前行的强女人多了一份人性之美。超越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让千万人敬仰的全心全意投身教育,心中生命里只有女中学生的张校长顿时平添了一份真实、可信、可爱的女性气质。一个刚柔并济懂得爱与被爱的血肉丰满的张校长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了!(胡歌的六次累积五分钟出场,第四次一闪而过,有点多余牵强了。有强行插入广告之嫌应该删除。有一次两人跳双人华尔兹舞,势必有点不合时宜。如果改为他们对唱《蝴蝶泉边》《大理三月好风光》更加合情合理,因为那里毕竟是他们萌生爱情和并肩战斗过的温床)。
张校长的精神力量党性信仰通过红歌歌声、团建誓言、党旗国旗党徽这些道具物件在镜头语言电影语汇和台词,潜台词里强而有力的交代。电影是视听声音歌舞美术文学等等所有艺术门类的综合交集,艺术的最大魅力还必须留下“留白”。给予观众独立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如果所有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像欣赏小品一样开箱亮宝,推拉摇移跟降升开篇布局开承起合逐一交代的话,就变成哄小孩的“傻白甜”了。
与过往同类型题材的主旋律片子相比,这条线的设置更加鲜活了商业片与文艺片的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艺术化处理,拍摄手法光影运用,配乐和剪辑等等技术上都体现了隐忍和克制,规避了刻意的煽情。我敢断言有两场戏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创作——高考前,师生爬到山顶憧憬遍布崇山峻岭的大山四周的那些省、那些高校。在天地大舞台的现场教学激发了本不自信的女孩们的无限希望。镜头语境片子的色调也瞬间切换了。之前偏暗偏冷的画面气质隐喻了沉重压抑的内核,登上山巅这出戏如同春回大地云开明月天高地厚了,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解放了所有女孩们的天性,打开了拥抱梦想全“命”以赴冲刺高考的心门。长镜头远景近景特写群像素人演员们“放虎归山”的天然自成样式的表现出彩,不是表演而是还原本色再现。大圣和杨瑾两位导演调度和调配素人演员的看家本领可见一斑。编剧没有让张校长冲在最前面,且不要别人搀扶在中途停下喘息。潜台词表达了为人师表薪火相传的生命力延续。这场戏,一改之前我们目所能及的英模片“敢叫荒山变良田”的“铁姑娘”形象,而是把让从圣人还原落地成为了我们身边的“妈妈”。登上山顶“分水岭和里程碑”的影像风格切换,我们感同身受的体验到了摄影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出浑身数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场观众跟着剧情沉浸其中,陡然一步昨日呈现踏入了我们曾经青春的高考前进入了最高潮;第二场戏是高考结果出成绩之夜,张校长和一男老师不畏艰险刻不容缓的第一时间给山英报喜,一盏马灯两把手电,隔山遥望三个人三点星光的呼喊对话。他们是黎明前的曙光!又是一出高潮戏......两年的深入现场体验生活,数易其稿的主创打磨,隐忍含蓄克制的影像呈现,还是让我们每一个来到银幕前的观影者情难自控一次一次又一次湿润了双眼。观众和剧中人“”同喜同悲、有你有我”共生共情。情绪情感相融一体了。
所以《我本是高山》全然没有“高大上”“高光正”口号式的风格而耳目一新。伟大的法国批评家安德烈巴赞曾经指出:“要更好的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巴赞提出的是一种有机构成的理论,他相信,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这在电影中和其他艺术中都一样。引自【美】路易斯贾内梯著《认识电影》P5)。
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张丰毅、秦海璐、李晨的客串站台,自然有出品方全盘票房吸引力的全面统筹设置。只是他们的镜头太少了,几乎一晃而过可以忽略不用。感觉这样的现身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我非常认同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老师对该片的点评---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仁者无敌”的女教育家的形象,而且加入人物前史让整个人物更加饱满、厚重。电影主题是积极向上且充满女性关怀,电影将纪实性与诗意化的表达相结合,是一种电影创作的创新和探索。
唤醒拯救三代女性的底层逻辑
张校长的核心精神是:一个女孩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呼应是编剧的技巧,隐喻的是剧情的力量。通过观影,我深深感受到编剧的良苦用心和走心诚意的逻辑表达。世界顶流艺术家卡尔荣格相信,艺术家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些原型作为素材,然后必修把这些素材纳入某种特定文化所喜爱的类型化形式。荣格认为,每一种艺术(尤其是类型化艺术)都是极其细致地探索普遍的经验,都本能地向某种古代智慧集中。他还认为,大众文化使我们最不受阻挡地看到原型和神话,而精英文化则往往把原型和神话掩盖在复杂的细节表面之下(引自【美】贾内梯著《认识电影》P228)。
该剧的编剧巧妙且合乎情理的设置了山家姐妹的鞋子、大白鹅、手电筒、张校长的外套(送给山奶奶和其他村妇的温暖)、党徽......道具及前后呼应对照交相辉映的细节,代入感让观者跟着剧中人的情绪一起生活了。
唐同学酗酒的母亲(此处的家,美术师置景的基础工作有待商榷: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说的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化加工提炼修饰,而不是不堪入目令人发呕的垃圾堆。啤酒白酒凌乱不堪的酒瓶恰是一个低级酒吧)被张校长唤醒带到到食堂工作,重新活出了女人该有的本色。在那样穷困潦倒重男轻女的大山村子里,喝农药的女人远比喝酒的多了去了无数倍。试想如果真实还原那个母亲真喝了农药,在那样的环境里救治都不可能,唯有归西而去,这戏就演不下去了。酗酒的父亲随处可见举不胜举数不胜数,观众见多不怪已经麻木了。唐同学看到母亲的安心归处,她也远离了自卑的阴影。
抱着大白鹅来上学的女生,靠这只鹅下蛋卖钱贴补开支。张校长没有把鹅拒之门外。因为大白鹅是蛇的天敌,鹅的粪是蛇的催雷弹。蛇闻到鹅的粪瞬间泪奔“闻”而却步,在蛇多的校园一偶。女生们怕蛇也是她最大的心病之一。鹅也是希望的象征,搭建了一个窝,狂风暴雨摧毁了鹅的家,桂梅老师抱着鹅回来,让女学生小主人暖心一笑。到雨过天晴,蓝天白云之下,桂梅老师一手怀抱着女教师上课无人看管的孩子,一手拖着小童车,蹒跚在校园的池塘边带着孩子看鹅戏水。严厉苛刻的“周扒皮、老巫婆”瞬间转换成了一个慈祥有爱温暖人心的奶奶婆婆。那一场戏,不知道湿润了多少人的双眼!
山英山月跋山涉水来上学的路上,姐姐山月把自己的新鞋换给了妹妹。在张校长到山月家家访时,她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送给了衣着单薄的奶奶,以期带走山英继续读书,当老奶奶随山英的父亲和哥哥再次来到学校,逼着山英嫁人收彩礼时,把外套还给了张校长。老奶奶也有了一种被唤醒的感动,被父子两个道德捆绑来逼山英出嫁未果,还有功于所有女高学生群体的声援——山英加油!学姐加油!
这里,张校长对同时跟着山家父子来帮忙让山英嫁人的村民们开口大骂——畜生!还有一个走出大山的学生回家做了全职太太后来校捐款,张校长失望之极——滚!或许有的不冷静不客观的评论言说就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以讹传讹,道德楷模、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怎么可以爆出口?!我们连贯在“特定的情景里”,每一个有良知和正三观的正常的人都会做出这“应有的反应”!这,在斯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里叫做“真听、真看、真感觉”。
到工地上打工赚钱被张校长捞回学校的山英,双手抬着一碗举过嘴巴的水被罚站在烈日下的校园正中央。全校师生众目睽睽之下,严厉的张校长大声呵斥再举高一点再举高一点!如此体罚山英,是杀鸡给猴看警示所有学生谁敢再范的杀手锏吧?!殊不知从山英的鼻子里流出了一条蚂蟥。山英喝了有蚂蟥卵的山泉水所以流鼻血。原来,校长是在用暴晒的土方法帮助她救治她!剧情逆转——体罚原来是科普“救治”!
敌不过父亲和哥哥重男轻女的陋习逼婚嫁人的山月,因为生了女婴三个月后就被老男人丈夫家暴身亡,妹妹山英又帮姐姐穿上了鞋子。隐喻姐姐没有走完的求学之路,走出家暴走出大山之路,妹妹延续接力。最终山英高出一本线一分冲刺高考成功了。
女性帮助女性,完成了彼此的救赎。张校长身体力行向上向善直接影响的山家奶奶,唐家的母亲,所有女高学生,还有她怀抱着的女教师的下一代,不仅仅只是三代人。学生们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下下代,都是受益者。所有接受教育考出大山的女孩们,势必就拥有了生活的自主权。走出被逼婚生子家暴循环往复又暗无天日的恶行循环。张校长说到做到了!
完成和兑现张校长的承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人物展示在你我面前。十五年考出去两千多名曾经初中没有读完低起点学生实现了高考百分百的升学率。有教无类---没有门槛限制的接纳每一位贫困求学女生。“让这些孩子走出去,是我最大的幸福!”而这份幸福,融化了她生命中所有的艰辛。
臧克家赞美鲁迅的著名诗句:“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也是张校长如出一辙的生动写照。她已帮助无数个家庭更好的活出来了!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皇甫宜川研究员观影后表示,影片中三代传承关系的呈现,也意味着影片从个体的英雄塑造,转到女性相互成就的自我觉醒,其中电影对于女性意识觉醒和其为时代所作贡献的描写,正是影片现实意义的体现。
张校长曾经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其中写到她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生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是啊!有健康的女性才有健康的母亲,有健康的母亲才有健康的家庭,有健康的家庭才有健康社会的良性运行!
10月25日,张校长桂梅老师当选中国妇联副主席。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张校长桂梅老师用她那桂花的芳香,寒梅傲雪的精神气质隐喻我们只要用爱去坚守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高山——我们都是高山!
作者介绍:陆家华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演讲协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昆明市委会常委、云南麦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法人制片人,微电影《最后一次演讲》《冰岛之约》《栖息小屋》等等系列作品荣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粤港澳微电影明星大典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演员三项“金种子”奖、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博会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奖等等国家级、国际级、省市级奖项十余次。在《中国服饰文化》《青年与社会》《中国劳动保障》《时代风采》《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等杂志和《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云南广播电视报》《民族报》《旅游报》《精品购物》《云南老年报》《春城晚报》等报刊网站发表散文、杂文、艺术评论等各类文章两百余篇。
来源 云南当代文学
责编 汤雁玲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