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潜意识的显象排列,诗歌则是显意识的隐象情感,诗人“邱墨59”的笔下如此这般。
诗人“邱墨59”本名邱忠文,出生于横断山脉中段的滇川交界处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这里有美丽的泸沽湖,《泸沽湖的早晨》等诗中,字句构成历时性的意象,展现湖畔风貌、摩梭人的生活图景等。这里是彝、汉、藏、普米、傈僳等12个世居民族生活之地,成长于此,其联盟的情感驱赶着诗情,共同的潜意识生发在诗人笔端。如《一只背箩》,取象“背箩”这个曾经山区常用工具,蘸着谋生与希望的笔墨,字句掂量出“背箩”的生活分量,不经意走进人物内心。
诗人笔下,丰盈着原始潜意识的意象。如“我折叠着这块毛茸茸、陈旧、暖和和的羊毛垫毡/也折叠着人生的空洞、石缝里的小草、世界的无奈”,流淌着牧业、水草、云朵的原始雏形。如《沃土地》:“霓虹灯下,我看见自己/就像垒在牛圈最底下的/那根木棱子,腐朽多年”。“霓虹灯下”与“木棱子”的反差,倾诉对“沃土地”的依赖。寄寓的原始凸影,让读者漫步于幽深的艺术栈道,手抚沧桑的篾折笆房、木棱阁楼……静静地走进那千年的风雨视野。
若是一个诗人从“小我”的灵魂,长到“大我”的太阳,便有了诗性的仁爱,明亮地升起时代的眷知。创作中,诗人知其音,美其声,专注善与大爱,是谓无冥冥之志者,则无昭昭之明的灵魂回向。如是而已,把文字养在心里,如云南丽江古城那块石碑上面雕刻的字痕:“天雨流芳”,纳西语“读书去吧”。不放弃美好,滋生理想的人性挖掘,顺着《心的方向》明镜,耀眼着古老山寨里的寻情,一程程,情开着无为的寻梦……
诗人“邱墨59”,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文学杂志和文学网络媒体,著有诗集《心的方向》,多部人物传记和励志类书籍。图书人物传记《奋起》一书于2007年11月荣获共青团中央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类)优秀文化作品奖。2017年,在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
文旅头条通讯员 彭林家 文
诗人“邱墨59”供图
责编 李亚
校对 杨奥
审核 李元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