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地重生》评论四题丨电影《绝地重生》配乐的音乐美学

电影《绝地重生》由制片人王川、编剧邱怀阳和聂军携手打造,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南诏龙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隆重推出。影片讲述了1935年,面对蒋介石庞大的四十万敌军追剿,红军西征的艰难岁月。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在红军存亡之际,毛主席展现出足智多谋的卓越军事才华,他用兵如神,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少胜多,最终夺得战争胜利。在影片中,毛主席曾言:“我们之所以能够绝地重生,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两个原则:团结和总结。”在问题面前,红军能坐下来开会,唇枪舌剑、意见纷争,但一旦决议定下,必须严守,这即团结。总结则是不断反思,去伪存真。影片充满着正能量,展现出毛主席经历无数次绝境的考验,他的胆识谋略、沉着冷静的人格魅力征服着观众的心。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中,伟人绝地重生的勇气和信念,激励着进退维谷的人们“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所言:“音乐能从无中生有,制造出幻想的形象,创造出夜晚充满魔幻的诗意真实和神话的境界,创造出这些在微风吹拂下人所不知的万籁。”在精彩的故事中,影片的配乐,对于渲染人物内心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绝地重生》影片中,作为铭刻在影片灵魂深处的音律之语,不仅是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以其独特旋律,服务于电影的主题和内涵。电影音乐的戏剧功能替代了电影的对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深化了人物形象。

音乐替代电影的对白。 音乐和台词的结合是电影叙事的一种方式,通过配合电影画面,用悲伤或欢快的音乐代替人物的对话,这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既可以让电影台词精炼,又可以让情感表达意味隽永。将音乐的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中,犹如绘画中的留白,观众可以在音乐美学的享受中获得心理暗示,从而更好地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绝地重生》中,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的音乐主题以《映山红》旋律为奏章。影片中贺子珍怀胎六甲,跋山涉水,尾随红军“四渡赤水”。与毛主席探讨生下孩子的难题时,主席建议她将孩子送人,她哭诉:“第一个已送走,我要与这个孩子在一起。”主席冷静回应:“那就离开队伍。”在寒冷的冬夜,她坚持生下孩子,主席前来探望,她只说一字:“走”!虽然电影音乐未嵌入歌词,但《映山红》旋律熟悉,自然浮现“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的歌词于观众的脑海。音乐替代了母亲与孩子告别的台词:“开遍映山红即革命胜利时,我再回来接你!”它省略了与主席的争吵:“等到开遍映山红,我们再回来接孩子!”也省去了母亲深情地表白:“盼天明、盼春风、盼革命胜利的到来!”实际上,贺子珍一直怀揣着“红军长征胜利的希望”。音乐的出场为母亲形象注入了希望,这段配乐更从侧面揭示了毛主席作为一代英雄,有不同身份的形象。他在面对大局时,只能放下个人小家而着眼大家庭;在妻子面前,他是普通的丈夫,经历夫妻的争吵与理解。音乐的妙用以巧妙手法淡化了夫妻在孩子问题上的矛盾,通过“希望”这一暗示将两人的理想紧密连接,化解了矛盾。音乐配乐的艺术巧思,使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形象如此生动贴近生活,带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英雄形象更显人性之光辉,更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音乐在形塑人物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红军西征中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之后,毛泽东创作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乐曲一开始,长笛的舒缓音色在4/4拍节奏中从容不迫,平静而抒情的旋律中隐藏着6度音程大跳。随着马蹄声响起,毛主席缓慢吟诵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此时,交响乐队中的弦乐组开始奏响,以小提琴、中提琴为主的高频弦乐缓慢齐奏,铺垫出厚重的情感。这种舒缓的旋律表现了一代伟人阅尽千帆后的平静,是沉着冷静的表现,虽然取得了小胜利,但并未喜形于色。音乐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表现,旨在刻画一代伟人大将风度的冷静和平和。毛泽东吟出著名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曾对这首词手书一个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交响乐队再一次进行全奏,与毛主席在长征中柳暗花明的情感基调完全吻合。

由于蒋介石将战略调整为“结硬寨、打呆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很多同志认为打鼓新场有利于开辟根据地。而且中央军也下达命令攻打打鼓新场,毛泽东却力排众议,认为“软柿子万一变成铁核桃”所以坚决反对。最终起了争执,毛主席说:真理最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有人反驳说:“你老毛掌握的难道就是真理?”最终按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办,大家不欢而散。电影配乐与毛泽东的心理波动过程完全契合。在会议举手表决时,音乐应和着雨声,出现大量不协和的和弦,音乐所传递出来一种不确定性,具有悬念感,又反映会议氛围的紧张和毛泽东内心的矛盾情感。旋律以小调为主,配合上小提琴和钢琴缓慢地演奏,将画面内的这种紧张感和悬疑感铺垫得更加具有张力。这时毛主席说:“你们硬要打,还叫我这个司令部政委做什么?我不干!”音乐在低声区盘旋,沉重和压抑的旋律,通过音区的变化展现出他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雨声淅淅沥沥……冷静思考良久,毛主席提着油灯去找周恩来道歉,不该因着急而乱发脾气,更不该在这危险的时候跟同志们说气话撂挑子。当毛主席知道周恩来获得的情报是与自己的判断一致时,他松了一口气,这时音乐转回大调式明亮优美的旋律,再加上交响乐队配合,舒张、宽阔的旋律表达出他松了一口气的宽慰和释然。整个音乐的过程具有张力和变化,将毛泽东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明亮通透,使毛主席的形象更加智慧和真实可亲。

总之,电影中还有诸多音乐片段都对整部影片的视听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绝地重生》成功地利用音乐代替人物对白,通过音乐美学的独特呈现,使观众在情感上与影片建立更为深刻的联系。这种配乐手法不仅仅是为语言对白进行艺术处理,更是通过音乐的力量,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

来源 云南文艺评论(作者 傅海燕)

责编 邓斌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