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地重生》评论四题丨光影中的伟人毛泽东

对于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大量的影视剧有对伟人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形象的塑造刻画与鲜活展现,其核心是在光影中重温感悟一代伟人的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以此来表达对伟人毛泽东的深切缅怀之情,并以此得到不同层面的“从头越”的豪气与斗志。电影《绝地重生》是为纪念伟人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推出的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以“四渡赤水”“扎西会议”“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等历史故事为叙事主线,多线索多维度地塑造出了一个在绝地中重生的丰满真实的毛泽东形象,在光影叙事细节与情节调度中,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伟大人格魅力与崇高的革命理想精神。影片的英文名turning point翻译为转折点,它也表达出了影片的另一层深意。影片没有宏大刻板地呈现毛泽东的“伟大”和神奇的高光时刻,而是在流畅的叙事与光影交错间,娓娓道来,循序渐进,让观众慢慢走进,不能忘却。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领导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影片巧妙地攫取和艺术化地加工了历史革命细节,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立初期,为了革命胜利,革命领导者们可以争、可以吵,但毛泽东是最终主动握手言和的那一个,他的革命领袖气度就在细节中得以具象化。同时,革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毛泽东也希望得到革命志同道合搭档们的支持,在四渡赤水中,他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主动牵着国民党主力鼻子走的战略,反对的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追求的是实事求是,他也是勇于革新的。当红军决定主动出击国民党军事力量守卫薄弱阵地时,通过举手表决,特别是当周恩来也最后举手表决通过后,毛泽东负气地说:“不干了”,他相信的是真理,但想到严重的后果,夜晚,他又急忙提灯去指挥处,并主动承认了自己冲动离场的错误。这样的毛泽东的情感是丰富真实的,也是可亲可敬的。

电影《绝地重生》用平行快速剪辑的光影技术手段,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处境地进行了对比。一边是4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一边是缺衣少食的3万红军,一边是迂回曲折的苦寒之地,一边是歌舞升平的繁华之地,一边是民主集中式的讨论,一边是武断地下军令状,一边是简陋的作战指挥处,一边是精美的作战处所,其中还穿插战争场面,这样蒙太奇式的平行剪辑,引导着观众紧跟剧情走,观众们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结果是什么,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同时也在对比中,凸显出了毛泽东的领导才能与意志力量。当然,影片里还有很多悬念悬而未决,还有一些历史细节和红色文化需要去进一步探究,它会自发引导观众完善相应历史故事,这又增加了影片的观赏度与饱满度。

影片的主旨“绝地重生”和伟人毛泽东的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面对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毛泽东气势如虹地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当影片里随着《忆秦娥·娄山关》的念诵和相应场景叠加出现的时候,它可以直击观众的心灵,将观众带入情境中,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毛泽东面对绝境时的战斗意志和冲天豪气,推演开去,它可以给当下身处不同困境的人带去信仰的力量。毛泽东的一生都在学习和追求真理,在这过程中,他总结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总结出了战胜敌人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影片里,贺子珍在找吃的时候,还不忘给毛泽东找报纸,这又可以给当下的新时代的人们诸多启示与思考。有人说,毛泽东的一生经历了10次大的挫折,但他都能用革命精神与顽强意志化险为夷,“绝地重生”。

影片《绝地重生》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真实丰满的伟人毛泽东,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让人感动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情境,让观众直观体验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当下,在影片《绝地重生》里,我们能够获得战胜至暗时刻的勇气与斗志,只要我们还有“从头越”的决心。

来源 云南文艺评论(作者 字春华)

责编 赵芮 邓斌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