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博尚镇碗窑村位于博尚镇以北,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离临沧城区16公里,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碗窑村已有近500年的制陶历史,全村92户200余人世代做土陶产业,土陶制作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龙窑,至今仍有9条保留完整并在使用,是“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因最初生产的陶器以碗为主,因此得名“碗窑”。

碗窑村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土陶文化这个最大资源,从“陶”做起、借“陶”作文、以“陶”破局,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推动碗窑村实现美丽“窑变”,变成了鲜花飘香、林果满园、陶瓷驰名、人民幸福的美丽村庄。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度省级美丽村庄”“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云南省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临沧市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村内的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先后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土地租金、企业务工、旅游服务业“三笔收入”,带动脱贫48户,村集体每年获得分红3万元。2022年实现经济总收入7595.5万元,其中土陶收入7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32元。

二、主要做法

(一)“三招”育“陶人”,让土陶产业“重焕生机”。一是“传帮带”发展。抓好土陶人才孵化,充分发挥15名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对制陶群众进行培训,广大陶农技艺实现了提升,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投身陶艺创作,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实践者。积极与四川美院、云南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以“传承人带学生”的方式,邀请院校学生到碗窑村创作交流,促进土陶技艺和文化的传承,本土传承人作坊、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列为实训基地。二是“送出去”培育。从2007年开始,村党支部定期分批组织制陶农户到景德镇、建水等地考察学习制陶技术和先进经验,部分陶农通过学习已能熟练掌握和开发100多种器形。组织非遗传承人先后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实现制作技艺的创新提升。由临沧七彩陶瓷有限公司出资,组织8名本土人才带薪到景德镇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填补了临沧陶瓷烧制人才的空白。三是“请进来”提升。2019年、2020年、2022年连续举办云南临翔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9个国家和全国各地近100 位陶瓷技艺大师到临沧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开展创作活动,与本土艺人面对面交流,本土艺人的选料、上釉、造型、烧制等技术得到提升、理念得到转变,推动本土传统陶工艺融入先进元素,进行现代表达、世界表达、国际表达。邀请市内外土陶文化专家、制作大师、本土文化名人,采取“技艺培训+实训指导+文化研讨+驻村指导”的培训模式,完成各类培训15期600余人,提升群众制陶技艺、实操水平和文化内涵。

(二)“内强外引”展“陶艺”,让传统土陶“华丽提质”。一是内强,抓本土陶艺组织化。村党支部领办土陶合作社,建设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以“三个统一”提高土陶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抱团发展。统一工艺标准。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工艺设计,规范标准要求,推动产品种类从“杂、乱、散”向“标准统一”转变,提高制陶农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土陶产品的工艺水平、整体质量。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对全村108间手工制陶作坊和制陶农户的日常经营实行统一管理,对统一工艺标准的土陶产品进行统一定价,保证了全村土陶产品市场稳定,维护了制陶农户的利益。统一订单承接。将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以场地租赁经营形式,交由企业负责分区、分类经营,根据产品类型由企业统一进行线上线下分类接订单、派单,改变了农户自主经营、单打独斗的模式,实现产品由“小市场”向“大市场”迈进。二是外引,抓招商引资创品牌。引进临沧七彩陶瓷有限公司,采用景德镇炼玉文化公司一流的陶瓷制作工艺,以本土优质高岭土为原料,结合碗窑村的传统土陶制作技艺,建设年生产30万件柴窑陶瓷、200万件非柴窑陶瓷产品生产线,重点打造“临沧七彩瓷”“白陶”产品,创立云南临沧文化陶瓷品牌。2019年1月,景德镇镇窑顺利开窑,开启了临沧烧制陶瓷的先河,实现了传统土陶到现代瓷器的“华丽转身”,过去不起眼、廉价格的“坛坛罐罐”,通过技艺的提升,如今可以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三)“三个推动”兴“陶旅”,让美丽乡村“提档升级”。一是乡村治理打基础,推动“环境美”。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硬化美化旅游景区路面,打造水体景观,建成3个停车场,对龙窑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开展“洁净庭院”动态评比和“周五全域洁净日”活动,群众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颜值大幅提升。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实行全民积分制管理和全域网格化管理,走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主体、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抓手的乡村治理新路子。二是陶瓷文化作主导,推动“发展美”。依托富有矿业有限公司,建成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打造一条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特色旅游为延展的特色文化产业链。依托临沧源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的“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打造供游客观光、购物的“土陶一条街”。对村内保留的传统龙窑进行修缮,建设观光窑、土陶博物馆、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开发旅游项目,形成集陶瓷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制陶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三是美丽经济聚人气,推动“产业美”。村党支部组织农户连片种植观光农业,打造“美丽花海”观光带,开发鲜花美食,实现了卖烟叶向卖好风景的转变。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带动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承租给企业,建成红叶碧桃、甜脆李等特色水果观光园140亩,打造“美丽果园”观光带,让绿水青山释放出生态红利。通过打造“美丽花海”“美丽果园”观光带,催生了碗窑“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经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2022年10月,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3年10月,评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三、经验启示

支部引领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这就是碗窑村三次“窑变”的秘密。

(一)走出去促陶人观念之变。碗窑村党支部加强组织建设引领,在产品转型和产值上下功夫,整合108间“散家散户”的手工制陶作坊和制陶农户,以“党支部+合作社+制陶户”的方式,成立合作社,并引进一批专业的制陶设备,通过统一陶土出口、统一标准、统一订单承接等形式,实现土陶产业的“抱团”发展。为让土陶产业持续焕发生机,从2007年开始,碗窑村党支部就定期分批组织陶农、非遗传承人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学习,部分陶农通过学习已能熟练掌握和开发100多种器形。

(二)引进来促制陶技艺之变。采用景德镇炼玉文化公司的陶瓷制作工艺,引进临沧七彩陶瓷有限公司,建设年生产30万件柴窑陶瓷、200万件非柴窑陶瓷产品生产线,并招聘6名专职制瓷手艺人送往景德镇学习制瓷相关技艺。同时,碗窑村党支部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临沧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现在的文化园既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传承人带学生”的实训基地,也是15名非遗传承人和制陶人“师傅带徒弟”的实训基地。

(三)“党建+陶旅”促发展之变。碗窑村党支部将土陶品牌辐射力与旅游深度开发结合,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硬化美化旅游景区路面、打造水体景观,规划建设临沧七彩陶瓷文化主题园、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推动形成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特色旅游为延展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制定卫生整治、村规民约、全民积分制和全域网格化管理等制度,带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建成红叶碧桃、甜脆李等140亩,打造了“美丽花海”“美丽果园”观光带,让绿水青山释放出生态红利。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