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绝地重生》评论四题丨为英雄塑像,铸时代之魂

为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省委宣传部积极挖掘本土优秀红色故事内容,传承红色精神,先后将多个红色故事改编后搬上荧幕,用平民化的视角带领观众重温历史。《绝地重生》是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联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等,历经四年时间,推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该电影以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扎西会议”和“红军巧渡金沙江”为事件背景和叙事重点,讲述了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电影以浓墨重彩的叙事笔法,绘就了一幅在毛泽东带领下红军决战决胜的壮阔图景,着重凸显了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颇具战斗经验又有勇有识的模范领袖形象。

相较于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绝地重生》在英模人物塑造模式的创新度、叙事张力和内容切口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绝地重生》对毛泽东的塑造并不单注重其重大政治活动,不刻意拔高将其理想化和完美化,而是强调把握历史真实,弱化特定的政治修辞,注重对他人性一面的表达。电影中的毛泽东既是带领三万红军抵抗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共产党领袖、在整个军队面临困难,能想到妙计化险为夷,将军队带出绝境的人,是高喊“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一位丈夫。电影中,贺子珍即将临盆,希望毛泽东能多休整几天,待她生产完再继续行军,但毛泽东为顾全大局,为顾及三万红军的性命安全,只能继续让人抬着贺子珍继续前进。贺子珍生产完后,他们无暇照顾孩子,最后只能被迫地将其送人。《绝地重生》摆脱了以往革命电影对英雄人物“伟正光”“高大全”的套路,更加注重历史真实的还原和把控,对领袖的塑造的时候更突出其作为普通人的品质和情感,电影刻画了毛泽东作为一个丈夫与父亲的愧疚与无奈,在革命面前,必须要舍小家顾大家,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其次,对于是否要攻打打谷新场的方案,毛泽东凭借对于敌人的了解、战况的把握,认为攻打打谷新场很可能落入敌人的圈套,吃败仗,要求大家不要盲目冒进,可是这个决定遭到了组内大部分人的反对,连平时支持他的周恩来在这次也将票投给攻打打谷新场的一方,毛泽东只能无奈地喊出“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后冒雨而走,但最后,毛泽东意识到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不能让同志们的鲜血去检验真理的正确性,他半夜找周恩来承认态度错误,继续商量军情,体现了他的伟人气魄,展现了毛泽东追求真理、忠于革命、英勇善战、不惧生死的英雄形象。电影消解了毛泽东“神性”特质,增强了毛泽东形象的人性光芒,使得人物角色更立体,拉进英雄与受众者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该电影自然真切又不失英模题材的厚重之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气魄。

电影符号学的宗师克里斯蒂安·麦茨,同时也是著名的电影叙事学家,他认为“电影的主体是叙事的艺术”。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近几年,受众的文化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为满足受众的需求,红色电影开始转向平民化叙事,注重平民话语中的具有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等诸多丰富内涵及特征的叙事,倾向于用一种更易被平民接受、更能触动平民情感的叙事方式来塑造人物和宣传集体主义精神。首先,在《绝地重生》中,导演没有通过人物口头叙事的方式去展现红军的生活环境,而是通过多次的对比镜头来展现国民党军队高层奢靡的生活、共产党红军生活条件的艰辛。一面是国民党盛大的舞会,透明的高脚玻璃杯中装满的红酒、刚烤出的牛角面包,大家在聚光灯下跳舞,另一面是共产党餐桌上的土豆,冬天只有用稻草编的草鞋可以穿,人们也生活在饥寒交迫当中,镜头语言很自然地传达了国民党的失败是自身奢靡脱离群众的结果。其次,电影并没有对故事情节盲目地拔高,革命现实主义中乐观昂扬的革命激情在这里让位于对悲怆残酷的战争场景。电影里出现了大量的战乱镜头,包括红军直接与国民党军队开战,也包括红军在行军过程中被国民党飞机偷袭,伤亡惨重,这对比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为之一颤,共产党人在绝望中坚持,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坚持,而是在坚持中才看到希望。

《绝地重生》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开拓,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注重对知名的历史故事的展演,忽视了许多历史的小切口。《绝地重生》对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进行改编,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英勇智慧,将更多的历史细节呈现给观众。红军为什么四次渡赤水?毛泽东扎西会议前后党的领导核心和作战方略有哪些改变?毛泽东军事思想包涵了哪些内容?《绝地重生》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地回答,以便让更多云南文化、红色历史故事被观众知悉,更完整的毛泽东形象被了解,更系统的毛泽东思想被知悉。

历史事件改编成电影作品后,如何通过创新影像叙事方式重新解构故事,使其兼具真实性、故事性、商业性,是受众及市场衡量一部优质商业电影的关键标准。以往带有主旋律色彩的传统革命电影,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诸如盲目追求宏大叙事、过分注重教化功能等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而《绝地重生》通过场景转换、创新英模塑造方式将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是红色革命电影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以红色故事为主的云南电影创制是传述云南事迹、宣扬云南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也是推进其民族题材电影迈入新台阶的重要驱动力与内核力。《绝地重生》立足于云南历史现实,以毛泽东为人物原型,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故事为主体,以多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绝地重生》的推出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弘扬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传递时代能量与精神,讲好云南人文故事,打造中国特色影片类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递主流价值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力量。

来源:云南文艺评论(作者:陈明花)

编辑 赵芮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