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巷,是建水朝阳楼外,小桂湖边的一条平平无奇的小巷子。东侧起点处有铁路经过,西侧的终点是迎晖路口,因此太史巷最早也叫 “迎辉巷”。站在巷子口,看得见朝阳楼,城门下人群熙熙攘攘,这边就愈发显得清清静静。
太史巷:“一翰林四进士”
清净的太史巷虽然低调,却是极为有名。这里出了建水的第一位本土翰林,李遇元,他曾官至福建按察史,家乡建水还为他立过“翰林坊”(并非现在的翰林街牌坊)。此外,叶瑞、叶祖尧这对“父子进士”也曾是建水人的荣耀,清雍正年间还有一名进士叫刘瓒。因此,太史巷有“一翰林四进士”的好名声。
(福东寺,现名“福东院”)
这条小巷子叫“太史巷”,还与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就是明代大诗人杨慎。杨慎来建水,招待他的就是叶瑞,他就住在巷子里的“叶氏宗祠”(现在的民宿“临汐雅集”即是在宗祠原址上修建的),《重建太史巷过街楼碑记》就有记载:“杨升庵居于巷之宗祠与叶瑞友善,晨曦相晤,因题共额曰:太史。”于是,这条巷子便慢慢从“迎辉巷”叫成了“太史巷”。
叶瑞是1523年的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和兵部员外郎,著有《崇节录》《河洛解律苦书》《点评左国文选》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来他的儿子叶祖尧则是1577年的进士,官职虽没有父亲大,做的是湖广江夏县知县和福建永定县知县,但备受民众爱戴。
(民宿“临汐雅集”即是在宗祠原址上修建的)
福东寺和小桂湖,便是杨慎与叶瑞等朋友们的行吟之处。小桂湖中水林园是叶瑞修筑的,他在这座小山上建院盖亭,怡度晚年,故风景秀丽的水林园又称叶家山址。而小桂湖曾经是建水筑城留下的洗马塘,据说因杨慎某次来到湖边吟诗作对、泛舟垂钓之时,面对湖上莲叶田田,荷花飘香的景象,就仿佛自己回到了家乡四川新都的桂湖畔,因此洗马塘后来就改名为“小桂湖”。
(图源:建水博物馆)
福东寺内有一块匾额,写有“小桂湖”三字,也写了这个故事,匾额上数行题跋,写四川新都县桂湖池,平挹野色,远吞山光,水榭风台,迥出尘表,称川北名胜。而此间为先生寓居和讲学之所,山水双佳,与桂湖相仿佛,因而称小桂湖。
杨慎与叶瑞美好的友谊,后人孙清元就有长联赞曰:“画成烟雨楼台,看山横焕岭,地转泸江,剩一片芳草夕阳,记新都公子行吟处;人在莲花世界,喜月到天心,风来水面,趁此际香温茶熟,想茂叔先生得意时。”
(杨喜雅 摄)
雍正年间,1730年太史巷又出一名进士,刘瓒,而他的后人刘家贵则在小桂湖边开了一家饭馆:“宝兴楼”,经过刘家后代的传承和发展,如今的宝兴楼,已经是建水有名的百年老店。
(路小山 摄)
太史巷里的古井:醴泉
太史巷有一口古井,叫做醴泉。其名出自《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典故。圆形的井栏,是两块巨大的青石凿成后再合拢的结果;井下内壁,用弧形青石镶砌;井内出水旺盛,水面距井口仅两米上下,水味甘醇。醴泉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水源丰富如初,泉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
当代诗人于坚著有《建水记》一书,其中他与友人去“串门”的情景描述十分生动有趣,于坚写:“彼此相通的院子,你家的竹子是我家窗子前的水墨,我家后花园的桃花是你家前厅的粉彩,我家的桂花为你家的黄昏而香,你家的喜鹊为我家的客人而唱。户户垂杨、明月古井、雕梁画栋、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大家共享,都是好在的地方。看罢出来,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想要是住在这院就好了,又想住在那院也好。”每每读到这段,都觉得诗人的形容贴切极了,读完整本《建水记》,就感觉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在建水的游览,也像极了曾经杨慎和他的朋友们在这里游玩的样子。
建水就是这样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古城,就好像太史巷,听起来很官腔,但实际上很具有文人趣味,这里是一处诗人的湖畔,诗人的小巷。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
文旅建水 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童文文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