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边湾塘乡阿卡村感受彝族“非遗”音乐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常常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那是美好的风景、漂亮的村庄,还有可爱的人们。即便暂别屏边多日,时常还能令我想起那天在夕阳下,两位老人家为我们拍摄的短片而出镜的画面。

那天我们从玉屏镇驱车来到湾塘乡的阿卡村,这是一个彝族同胞聚居的村寨。村委会下有施姑、阿卡、丫口等4个自然村,200多户人家,共计有近千人居住。这里离乡政府还有21公里的路程,远离闹市的喧嚣,与大自然无比的亲近。

(褚秀珍)

我们遇见褚秀珍老人,是在她自己独自居住的房子门前,她正从地里忙完农活儿回来。面对镜头,老人家显得有些惊慌,却是笑脸盈盈。她邀请我们到自己大儿子家做客,她说大儿子一家住在阿卡村老寨子,他们正在忙碌着丰盛的晚餐,要招待帮家里干完活计的朋友们。

74岁的褚秀珍,步态矫健,迅速地换上民族盛装后,不忘把耳环换成更大的那一副,说这样子的装扮,拍出来会更漂亮一些。老人时刻流露的笑意,让现场充满着欢声笑语。作为2005年屏边县非遗项目“民俗”类第一批县级传承人,褚秀珍老人展示了她的拿手绝活——彝族直笛演奏,其中一段演绎,从技巧到旋律,唯独她可以完成。现场笛声悠扬,伴着村庄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听得人心神激荡。

阿卡村四周密林环绕,处处鸟语花香。这里早上时常被云雾包裹,到了傍晚,则可以欣赏对面山头的美丽落日。落日的方向,就是玉屏镇卡口。往自己大儿子家过去的路上,褚秀珍讲述着自己学习音乐、热爱舞蹈的故事。

“像我们彝族讲话一样,乐器、歌曲这些大人怎么用、怎么唱,我们小时候就跟着学,慢慢自己也就会了。”她说:“因为自己当时腼腆的性格,甚至在自己第一次完整地演唱、演奏完成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你也是能歌善舞的。”后来,乡里乡亲,村里村外的许多活动,都邀请她去参加,她便十分用心地为大家演出。在这些歌曲和笛子吹奏的旋律中,是对她们生活的记录,有喜有悲。“开心也唱,不开心也唱,一个人的时候唱,一群人的时候,我们也唱。”褚秀珍说,音乐和歌舞从小就围绕着自己,是彝族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杨春林)

这天,阿卡村的日落,呈现出一派壮美的风景。日落之后,月出东山,星光点点,我们来到村里另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家里。83岁的杨春林,是器乐演奏的高手,不论三弦、笛子,各式乐器,他都驾轻就熟。杨春林,在2007年,被认定为红河州非遗项目“民俗”类“祭祀活动主持”州级传承人。

在火塘边,他用竖笛、三弦,演奏着彝族同胞祭祀时候的乐曲。似唱诵、似耳语,久久重复而低沉的音乐,像是讲述着丰富而时间悠久的故事。风吹着火塘上的火焰,火光忽高忽低、明明灭灭,老人的容貌在火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我们从两位“非遗”传承人的音乐演绎中,也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生动的民族群体,在音乐动人旋律的包裹中,闪烁着长久的光芒。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文

郭磊锡 江蕊先 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