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桂林街 李仕凡 摄)
在建水古城,从东门附近直通关帝庙街,差不多和朝阳路平行的街道,叫作“桂林街”。沿途有玉皇阁和崇文塔,还路过永宁街口的四眼井,终点在关帝庙和南城门环翠楼,在桂林街走一遭,也就能了解一部分的建水。
(玉皇阁 杨文斌/摄)
(许文杰 摄)
桂林街上不可错过的景点——玉皇阁,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殿中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得名,后殿的一座白塔尤为显眼,此塔名为崇文塔,有崇文兴教之意。玉皇阁与崇文塔相映成趣,殿塔生辉,是建水文风昌盛,文化发达的历史标志之一。
(桂林街和永宁街交叉口的四眼井)
桂林街的来源,和一个“磊落奇男子”有关。据《建水县地名志》里称桂林街“为清代文人取名”,这位文人叫杨楷,建水苟街人,他曾出省任官。杨楷生于乾隆年间,字桂林、士标,因他为官后,告老还乡,诗作闻名,令时人敬重,所以这条街便以他的字来命名,就叫做了“桂林街”。
据史书记载,杨楷从小聪明贪玩,不爱读书,却喜舞枪弄棒,行侠仗义。一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早年为做官寻遍门路,晚年又三次辞官未获批准。虽未中举,却官至知府。
话说当年,有个叫郑德谦的福建人在云南做生意被盗贼抢光了钱财,病卧在床。杨桂林遇到了郑德谦,慷慨解囊,为其治好了病,还送他一笔盘缠返乡。
后来杨桂林屡试不中,34岁这年便随一个到广东上任的地方官去做幕僚,一天,在广州城的街上,竟又遇见了郑德谦。此时郑德谦已是富商,定居广州,便邀杨桂林到家里,盛情款待,住了一个多月。此间,郑德谦说杨桂林面相端庄,品貌不凡,将来必有三四品的官位,就劝杨桂林做官,“知恩图报”的郑德谦还送给他白银三千两,以做进京的盘缠。果然,后来杨桂林辗转在山东任历城县佐,又先后任文登县知县,德平、利津、章丘、单县知县。在单县任内清理了十年的积案,弥补了前任的财政亏空,缉匪安民,深受器重,此后又得到升迁。
(图源:古城建水)
杨楷一生为官30余年,官至四品,以缉匪安民为己任,善于断案,又勤恳做官。曾经三次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官还乡,都没有被批准,直到嘉庆十八年,他已经73岁了,才获准告老还乡。
杨楷死后,为后人留下的只有从南洋带回的大蚌壳一只,房屋一所,还有96首白话诗,编辑录入《杨桂林太守历官纪事诗》。
这些诗,基本囊括了他一生的经历,内容丰富,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很受百姓喜欢。民国初年曾在武汉印刷出版,建水、个旧一带曾供不应求。白族著名学者赵藩曾称赞道“脱口如话,掇皮皆真“为磊落奇男子也”。又有人称赞“公以政绩武显功,诗则自鸣天籁,情真语挚,无隐无饰,读之如见其人。”
(图源:古城建水)
以下摘录几首:
“少侍聪明懒读书,想登科甲肚空虚。壮年循例捐经历,分发山东把志舒。”
“我署文登正富强,案无留宿效人忙,一经审断悔婚事,即日成亲在大堂。”
“告致归来计数年,囊中空泛讨人嫌。明知利是于今重,我纵无钱胜有钱。”
杨桂林不仅为官清廉,时人敬重,为诗也直抒胸臆,情真无晦。开一扇新诗之门,吹一缕新诗之风,也算建水历史上的一枝奇葩了。为了纪念杨桂林,清代建水文人们便把这条东南城墙内的小巷取名为“桂林街”。当然,杨桂林是否有住在过桂林街,已无从可考。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振 通讯员 路山 文
建水文旅 图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童文文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