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彝族打歌——踏歌展舞韵 笙笛传彝音

打歌,彝语称“欧克”,汉语称“跳歌”“跳笙”“ 跳山歌”,是广泛流传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民间传统舞蹈。它融诗、歌、舞、乐为一体,集娱乐性、趣味性、表演性于一身,是一朵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奇葩。

景东彝族打歌的起源尚未找到史料依据,但据民国《景东县志稿》卷十九《打歌赋》中记载:“以男女聚会歌舞为韵,击缶吹笙,微论五音六律,手舞足蹈,人胥踊跃,手足抵胼旁观,应有万千,有如舞勺之童市也,婆娑俨学宛邱之女。”由此可见,打歌这种民间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起源久远。

打歌的配乐旋律优美、风格独秀,曲调比较平稳,节奏规整严谨,一首曲调可根据情绪的变化或需要,可慢可快,具有一调多舞的通用性。从现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比较分析,羽、徵调式居多,商调式次之。宫、角调式少见,五声音阶特性占多数。打歌的歌词首句需入韵,诗行音节数都是七个,七言四句为一基本单位,以几十个、上百个基本单位构成一首意境完整的打歌歌体。歌曲的表现手法又可分为“仁义调”和“挖苦调”两类。打歌歌词丰富,有唱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如《天连地、水连天》;有唱天文地理的,如《十二花名》《十二暑》;有唱托物咏志的,如《兄弟姐妹要相生》《高点明灯下苦心》......内容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犹如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景东彝族打歌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乐,有乐必有器。打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葫芦丝、三弦、笛子、树叶、月琴、小号、小闷笛等。

对景东彝族人来说,打歌是人民群众劳逸结合的重要方式,对于联络民族感情、交流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5年5月,彝族打歌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歌舞类目。

文旅头条通讯员 戴铮 蒲兴南 文

普洱市文化馆 图

责编 汤雁玲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