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糍粑,脆甜飘香。“甜”、“脆”、“糯”、“香”是其独有的味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滋养着这片热土。56岁的史自芬手提20多公斤蒸好的糯米团,放在盆里,再抬起盆倒在机器中,弯腰矗立之间,将气力与汗水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熟练地操作。
走进九溪镇姊妹糍粑非遗工坊,映入眼帘的是头天晚上泡糯米用的两个白色缸子,史自芬正在将泡好的糯米用漏勺进行沥水,“糯米要提前浸泡让它吸收水分,这样蒸出来才软、糯。”史自芬说道。
“为了维持生计,过得更好”、“不想让这门手艺丢失”,是史自芬做糍粑的初衷,做糍粑需要泡米、沥水、蒸米、磨米、装具、晾晒、推片、切块、翻晒等9道工序,这样的工序史自芬一做就是20多年。
“蒸饭的时间要严格把控,蒸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过长会‘起坨’影响后期糍粑切片和口感,过短糯米会‘夹心’影响糍粑脆感。”
“磨的时候要把控放白砂糖的时间,这样白砂糖才能和糯米充分融合没有颗粒感,口感才会更加细腻。”
“我不用糖精和色素,都是用火龙果、橙子、草莓等水果进行染色。”史自芬说。
说到糍粑技艺,史自芬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些积累非一日之功,2019年,史自芬入选非遗项目糍粑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为了充分适应顾客多样性需求,她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在深入研究后史自芬不断大胆创新,将时鲜水果与糯米融合,将健康理念与传统技艺结合,运用时鲜水果给传统糍粑“上色”,在原味基础上研发出火龙果、橙子、草莓、枸杞、玫瑰等10余种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
为了让糍粑制作这门手艺发扬广大,史自芬的小女儿解肖依成了她的得力干将也能独立完成糍粑制作,“我跟你一起抬,你腰杆痛。”解肖依说。我懂你的辛劳,你懂我的期许,母女俩在技艺传承间,尽显“女儿情”,传承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史自芬说:“去年做了14吨糯米,即使这门手艺很伤腰椎,但是腰杆上绷着腰带都要干,今年等新鲜糯米上市还想多干一点,让跟多的人吃到我们的产品。”
悠悠糍粑香,浓浓女儿情。既遵从古法又大胆创新,不让老手艺“失传”,也不让老技艺“辞幕”,让非遗在传承中“活”起来,与多元主体共振,是每个非遗传承人必答之题。
文旅头条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视频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李元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