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有效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坚持以“刀刃向内”的决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把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准,坚持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来检验文旅工作的质量,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项目、宣传交流、执法监督等方面重点发力,不断有效优化营商环境。截止目前,全市接待游客288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5.78亿元,同比增长10.74%、9.87%。

文旅融合提升品效

一是创建文旅融合景区,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累计创建茶马古道、民族团结园、磨黑古镇、墨江文庙、景东文庙、勐卧双塔、勐桑洛小镇、老达保、景迈山茶林文化、孟连宣抚司署10个文化类A级旅游景区。二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景迈山茶林文化景区被美国《国家地理》评选为“2022全球最佳旅行地”,景迈山秘境茶旅体验活动入选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非遗与旅游融合特色活动典型案例,茶马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休闲旅游街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入选非遗旅游景区,成为普洱人气最旺的景区,老达保文旅融合发展等6个案例入选《云南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大歇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列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模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并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三是推出节庆活动产品,培育墨江双胞胎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孟连神鱼节、佤族木鼓节、澜沧葫芦节、端午百草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文化品牌,成为引客入普重要产品。四是打造文化旅游线路,推出“绿三角”原生态之旅、红色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3条旅游线路上榜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旅游线路入选云南省红色旅游线路精选。

行政审批便捷高效

一是严格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编制公布旅行社、导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和办事指南,在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公布,确保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二是不断提升便民服务,持续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承诺代替证明,推进行政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涉及行政审批事项已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旅行社设立许可办理时限由法定审批时限20个工作日,压缩至8个工作日,导游证核发行政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基本实现压减审批时限至国家规定的60%以内。三是落实政务服务相关要求,编制《普洱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次性告知单》,切实规范政务服务窗口服务行为,提升窗口服务效能,将一次性告知作为“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的重要途径,落实“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将制证设备移交市政府服务管理局统一制证。四是按要求梳理行政许可卷宗档案资料接受案卷评查,规范行政许可办理。

行业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全覆盖行业培训,组织开展旅行社安全生产培训、文化市场规范经营安全管理工作暨业主培训、普洱市文化体育娱乐业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培训、住宿及餐饮业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普洱市金牌导游(讲解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等行业培训班,培训行业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次,行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二是积极开展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推荐47家涉旅单位申报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家单位已获公示。三是积极培育等级旅游民宿,1家民宿获评国家甲级旅游民宿。

(金牌导游、讲解员服务能力提升培训)

公共文化日趋出效

一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5个(包含口岸文化站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8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澜沧县糯扎渡镇大歇场公共文化空间被评为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二是坚持系统保护、活化利用,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有力捍卫了我国茶文化起源国地位。全市现有世界遗产1项,1个(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普洱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47项(国家级9项、省级50项、市级380项、县级308项),代表性传承人1438人(国家级3人、省级58人、市级386人、县级991人),非遗传承基地25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23个),非遗工坊29家,非遗客厅2个,文物保护单位218个(国家级8个、省级15个、市级58个、县区级137),文物藏品44958件/套(等级可移动文物118件:其中国家一级10件、国家二级19件、国家三级89件),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4个(省级7个市级17个)

志愿服务行之有效

一是联合共青团普洱市委、普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群团组织,有效动员全市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文化中心、茶马古城、茶马古道景区、太阳河森林公园、“森呼吸·玩咖”又见茶马咖啡公园、思茅机场、普洱火车站、五一客运站等地,广泛开展贴合实际、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营造向上向善、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助力思茅中心城区假日旅游。二是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期间发布文化和旅游青年志愿服务项目253个,设立志愿服务点268个,参与服务志愿者5076人次,惠及游客和群众350.34万人次。得到游客、市民、企业的高度赞誉,真正让来普游客感受到了普洱服务、普洱热情。

(志愿服务)

宣传交流持续有效

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中老铁路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对接中国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列车宣传广告投放、普洱特产上车、文旅资料上车宣传摆放、乘中老铁路赴普游客接驳、文艺表演进车厢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二是精心策划普洱文旅微博、微信公众号、普洱文旅视频号、抖音号短视频内容,与中国网、文旅头条、云报客户端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同频共振,全方位、多角度发布文旅资讯,依托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优势,通过对外深度宣传推广文旅工作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三是持续做好“游普洱”、“Go Puer”脸书和推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拓展国外宣传,提升网络国际传播能力,人民网、新华网、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等40余家媒体平台推送稿件41篇,其中中国网采用19条,其他媒体采用超过30%。“普洱文旅”公众号、微博及云报、开屏、文旅头条及第三方平台共发布信息 345条次,阅读量 51.85万,“普洱文旅”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平台发布视频161条次,播放量48.8万。

执法监管严之有效

一是扎实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暑期旅游市场整治行动,加大对旅行社经营者及导游的培训和日常检查力度,与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联动,常态开展路检路查,加强团队行程监管,重点对“旅行社及导游指定购物、强迫购物、擅自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虚假合同、阴阳合同”“未按合同要求提供服务,擅自变更行程”“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经营及导游的执业行为。二是以净化边疆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良好文化市场环境为工作主线,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打击侵权盗版、落实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整治工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清朗”“利剑护蕾”及农村演出活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325人次,检查场所2927家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9件。三是依托“12345”热线、一部手机管旅游平台,结合普洱市文化和旅游投诉热线,24小时为群众提供帮助,及时高效妥善处理各类投诉、化解纠纷160余起,平均响应时长1分4秒,平均办结时长5小时22分40秒。

来源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邓斌 图

责编 汤雁玲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