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来西双版纳体验“在云南样样好”的“象”往生活

8月8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系列新闻发布会·有一种“象”往的幸福——西双版纳专场在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举行。发布会现场,邀请到基层干部、返乡创业新青年、文旅新业态等代表,共同分享在西双版纳把村寨建设得更美丽,把产业发展得更红火,把生活过得更幸福,让大家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 样样好”的西双版纳实践故事。

(赵嘉 摄)

发布会现场,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玉坎嫩对全州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进行了答复。

玉坎嫩表示,近年来,西双版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统筹规划,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持之以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双版纳将文旅产业列为全州产业之首,出台三年计划,一体推进旅游供给提质升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六大行动”。2023年,共接待游客620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6.1亿元。围绕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实施交旅融合发展工程,城乡“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西双版纳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93万人次;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2023年全年发送旅客505万人次。深入实施民族村寨提升基础设施、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等项目,建成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名村)31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42个、省级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29个。县市均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旅游、大流动、大融合格局持续深化。


(李舒琪 摄)

围绕“世界旅游名城”定位,贯彻全域旅游理念,整理和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并积极融入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泼水节”“嘎汤帕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中增强“四个共同”宣传教育。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度,建成州古籍保护中心和34所非遗文化传习馆,“普洱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全州106家非遗工坊、企业共实现非遗产品销售597.18万件,总收入达到1.29亿元。举办普洱茶交易会、“以茶为媒·交流互鉴”研讨会、勐海茶王节,打造勐腊(国际)贡茶文化节、“易武斗茶大会”等节庆品牌,各族茶友共享共乐共融发展。

同时,联合中央民大、云南民大等高校院所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工作室、同心圆工作站,设立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科研实践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成立创建景区联盟,推出“幸福边境、热带雨林、民族文化、茶香古韵”四大主题的10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旅游精品线路。命名10个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基地,开设雨林学校、亚洲象保护等课堂,举办“身在边疆·心向北京”“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等研学活动。依托“一江连六国”优势,借助中老缅泰“四国九方”跨境旅游合作平台、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载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图源:西双版纳发布)

推动文旅地产健康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候鸟式”旅居养老、更多群众就业创业。与13个省(区、市)的23个州(市)签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跨区域协作协议,组建全州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联盟,打造20个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社区、企业,建立一批“石榴籽服务驿站”,促进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加快旅游产业延链补链,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告庄西双景“夜间经济”、大象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新业态。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住宿业营业额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深入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项行动,促进旅游交往交流交融。稳步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打造更多民族旅游村寨品牌和培塑各民族共享的节庆旅游品牌,举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促进广大游客在旅游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诚邀大家到美丽的西双版纳走一走、看一看,欣赏雨林风光,品味特色美食,领略别样风情,体验“在云南样样好”的“象”往生活。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文

责编 徐瑞泽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童文文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