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民族文化传习馆位于玉溪市江川区安化社区居委会,传习馆原为安化大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四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由正殿、正殿西耳房、西厢房、东厢房、门厅等五个单体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是传统建筑与地方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2018年进行修缮改建提档升级后的民族文化传习馆集历史文化、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火塘文化、传统服饰美术展厅、安酒文化、活态传承7个展厅于一体,同时也是展示、传承、教学、研学“四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致力于保护和推广彝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间的印记,智慧的凝聚。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凝结出了深刻隽永而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跨越时空,神秘古老的毕摩文化、历史悠久的安酒文化、薪火相传的火塘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习俗和节庆活动,丰富而多彩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携过去向我们款款而来。
月琴声起,闻乐起舞。幸福、欢乐的《长腔白话》,高亢柔美的《看烟调》《拘烟调》极具地域特色,以《撒弦乐》为代表的月琴独奏,优美的传统音乐,欢快的民间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圆似月,声如琴,作为彝族载歌载舞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月琴,轻弹,如丝丝细雨;急拨,如万马奔腾,一如做月琴的彝族男儿时而温婉时而刚强。截至目前,安化乡共有撒弦乐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月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人。10余种制作工具,从选材到制作工艺复杂程序繁多,技艺的传承,匠心的守候,月琴——名字里承载千年而来的浪漫,琴声动,情悠扬。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充满女性力量的“彝族服饰”刺绣技艺,是劳动创造的魅力,十指之间的绝活,丝线针挑尽展彝族女子温柔。安化乡共有彝族服饰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透视那深藏的彝族服饰文化内涵,彝族女子生活中创造的美丽,服饰、绣花鞋、背衫......绚丽多彩,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传统工艺审美情趣等,每一件都倾注了彝族女子的智慧和心血,展现了彝族女子精湛的手艺和艺术才华,是彝族女子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和敬畏,也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洪荒宇宙,长河落日。2024年以来,安化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作用,以传承的方式解读我们的文化脉络和文化养分,展望彝族文化的历史画卷,璀璨的彝族文化绽放光彩,借传统的智慧,反哺当下生活,悠悠彝乡情,在一传一承中生生不息。
文旅头条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视频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