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总工会:“工会搭台、企业唱戏”将非遗传承人培养为产业工人

弥勒市在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改革与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传承与产业工人培养之路。通过“工会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弥勒市成功地将非遗传承人转化为产业工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打破传统师带徒模式,实现多元化培养。弥勒市深知传统师带徒“一对一”模式的局限性,积极搭建“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合作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瓶颈,还通过建立健全师带徒工作室管理办法,实现了三带一、N带二、带三徒弟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众师傅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教授和培养徒弟,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以点带面,推动师带徒工作室全面铺开。在弥勒市,师带徒工作室的做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选取试点并总结经验后,弥勒市以点带面,积极推动“师带徒工作室”的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涵盖教育、医疗、餐饮、旅游等重要民生领域的师带徒工作室21个。这些工作室不仅获得了210余万元的经费支持,还成功攻关创新项目76个,获得专利65项。

三是“1+10+10”模式助力民间艺人向产业工人转变。弥勒市还采取了“1+10+10”的培养模式,将民间艺人培养为产业工人。这一模式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段正荣领衔,通过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引领,10名小镇传习馆民间艺人师傅各带10名年轻技艺传承人的方式,实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经培训了阿细刺绣、阿细纺织、阿细乐器、阿细雕刻和阿细手编等技艺的手艺人共计300余人,其中30名阿细技艺人成功转型为产业工人。

四是文旅融合,推动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双赢。弥勒市在推动非遗传承与产业工人培养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将非遗技艺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弥勒市不仅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品牌,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文旅头条通讯员 王航 文

责编 王楚云

校对 马寅瑞

终审 古文丽